国信在线 国信在线
北京国信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邮箱登录: 密码: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国信在线首页
业务介绍 中心概况 数据库 公共政策研究 市场竞争情报 案例介绍 国信客户 人才招聘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请输入验证码
重点要情
危机情报 危机情报
行业发展 行业发展
服务项目 服务项目
图书开发 图书开发
 首页 >> 学术前沿 >> 学者研讨 >> 文章页
徐以升:危机不应阻隔利率市场化
2009-12-03 11:02:57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dulei 阅读次数:994

  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日的表态,加剧了市场对利率市场化改革踌躇不前的担忧。
  周小川11月20日指出,从这次危机来看,利率过低会影响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动力,并导致银行选择发展其他非信贷业务,利差还得保持在一定水平上。发展中国家在利差方面应保持一定的水平,因为利差过小会影响金融机构发放信贷获取利润的动力,会影响银行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动力。
  危机容易引发人们错误的反思,错误的反思容易引致错误的政策思路。以危机为名,搁置利率市场化改革,就是最明显的一例。
  将板子打到利率市场化上,说金融业因此而没有了服务实体经济的动力,去发展非信贷业务并引发危机,所以我们要保持利差,给金融业创造利润动机,这实在值得商榷。
  美国自上世纪70年代就推动了利率自由化,正因此,才最终造就了美国发达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业。即便是危机之后,美国金融业也没有声音说应该“退回去”。目前美国的利率是由美联储根据通胀调控,而并非是为了保证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能够有利润。
  危机之下的中国银行[4.28 0.71%]业异常光鲜,成为全球最具有获利能力的银行,几家大银行还因此跃居全球市值最大的金融机构行列。但人们往往会忽略的是,强大利润获取能力所基于的,主要是利率非市场化条件下的巨大利差。正因此,中国银行业目前依然还是“开门就赚钱”的情况。
  中国银行业存贷款利差目前大约为2.5%~3%,国际上平均为1.5%,中国比国际平均水平高出一倍左右。忽略了这个事实看中国银行业,看到的就只是光鲜的外表。很多人批评中国的行业垄断和行政垄断,利率市场化导致的中国银行业高利润问题,正是这种垄断的重要表现。
  固定的高利差导致银行业高利润,这又造成什么后果呢?很明显,这导致了银行业创新不足。更重要的是,这导致了银行业吃掉了很多实体经济的利润,以及吃掉了本该由储蓄者获得的“财产性收入”。
  如果利率放开,由市场来决定,银行业所赖以生存的存款、贷款利率会往什么方向运动?毫无疑问,存款利率上行、贷款利率下行,存贷款利差缩小。
  从国际上看,美国上世纪70 年代推行的利率市场化,即直接提高了商业银行的存款成本。后来,商业银行主动调整,追求更高回报的贷款业务,增加非利息业务的占比,这才使得商业银行的净息差整体变化不大。但美国银行业的资产收益率ROA水平还是不可避免地经历了下降阶段,直到1992 年才恢复到利率市场化之前的水平。发展中国家的经验也显示这样的道理,就中国来说,利率市场化之后,利差会收窄,这是当前的普遍预期。
  早就到了改变的时候。早在1993年,我国就明确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但行动至今,优质企业的贷款利率只有10%的下浮,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上浮放开了,但存款利率则依然没有任何动作。这实际上也是导致中国多个年份出现实质负利率,损害储蓄者利益的原因。
  因为高贷款利率,企业“为银行打工”的格局一直没有很大的改善。以2007年看,当年全部银行本币贷款余额为26.2万亿元,按基本贷款利率6.71%计算,利息负担为1.76万亿元,占当年全部工业企业利润2.7万亿元的65%。
  因为存款低利率,要么是高端客户不在乎存款引致其他市场的过分投机,要么是贫困群体过分重视存款,却得不到合理的资金回报,这也不利于改善收入分配,以及提高居民消费。
  怎样推动利率市场化?
  银行业显然更将利率市场化看作一种压力,因为这会直接弱化银行业尤其是中小银行业的盈利能力。
  从银行业的角度来说,在推动利率市场化的同时,缩小或取消银行业营业税是一个好选择,营业税改革也是多位金融家呼吁的。
  其次,在贷款利率市场化前进多年之后,应致力于推动存款利率市场化。可以通过设定存款利率上浮区间的方式对银行业进行开始时的保护,比如第一年规定,银行存款利率可以最高上浮20%,今后可以将利率最高上浮放大到比如50%,并最终完全放开。
  在股份制改革之后,未来只有推动利率市场化,才能真正推动中国银行业的内生改革。这个过程中,以中国央行和银监会为代表的银行业监管机构,应该致力于通过推动利率市场化来实现银行业从大到强,而不是成为阻隔改革的维护银行业利益的堡垒。
  危机之下,大家的共识是危机不能阻挡改革,而利率市场化显然是不能被阻挡的改革之一。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合作客户 国家发改委 商务部 财政部 文化部 卫生部 铁道部 农业部 外交部 工信部 人保部 司法部 民政部  银监会 保监会 全国政协 国家统计局 国家质检总局 药监局 海关总署 国税总局 团中央 国资委 中央党校 北京市委 北京市政府 北京市人大 北京市发改委 浙江政府 北京国际经济贸易学会 国家电网 中国银行 中海油 中石化 中石油 审计署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客户留言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9-2012 国信在线(北京)经济文化发展中心 京ICP备09031571号-1 北京网监备案号:1101051464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芳园西路40号 联系电话:010-64377788
国信业务:国信报告 国信数据 国信每日 国信咨询 国信项目 国信研究   如果您的网速较慢,请点这里:国信在线电信 国信在线网通 国信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