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资源价格“涨”声响起 价格改革时机存争论 |
2009-12-09 09:36:03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dulei 阅读次数:632
|
|
能源资源价格改革再一次站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日前,中国石油规划总院油气管道工程规划研究所副所长杨建红透露,目前发改委关于天然气定价机制改革的具体方案正在讨论中,讨论完成后会尽快上交国务院批准。此前,在11月10日,成品油价格完成最新一次调整,随着燃油税开征和成品油定价机制执行,油价调整已经日益常态化,而更多的资源产品价格如水价、电价改革也已蓄势待发。 ●解读 应当承认,除汽柴油和水资源外,天然气和电力价格调整暂时还不至对公众日常生活造成直接影响。11月20日的电价上调2.8分钱,便主要针对的是非居民。但仔细想想,这真的与你我没有关系吗?比如,天然气是众多化工产品和化肥等农用产品的原材料和能源,水更与所有生产生活须臾不离。从“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个简单真理出发,当这些最基本的上游能源、资源价格都涨了,中下游的生产生活品价格纷纷跟进也是迟早的事。换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说就是,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与CPI之间存在传导性。而最后买单的显然还是居民。不必怀疑,老百姓对于涨价总是具有某种天然的敏感性。 因此,仅仅为赶时间而推动改革,或者说为推动改革而推动改革,并非站得住脚的逻辑。须知,改革本身并非目的。事实上,在促进能源、资源定价机制形成的问题上,笔者一向持肯定态度,在限制稀土资源出口问题上,更呼吁过“资源税改革没有时间表”,强调出台资源税不必非要等所谓的“最优时间”。能源定价过低,必然导致浪费,这是一个基本常识。举例来说,2003-2006年,山东是东部沿海唯一不缺电的省份,“供电形势非常好”,电价一度非常廉价;但2008年下半年该省却遭遇到10年来最严重的“电荒”。除本地煤炭生产下降外,这与低电价刺激下的过度消耗也不无关系——据说山东一些农村家庭每月用电竟也高达几百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