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分析 |
2009-12-09 09:36:48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dulei 阅读次数:681
|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处于急剧的社会变迁中,农村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从农村向城市流动是我国经济增长和农业转型过程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文化、技术、人才和信息的交流,促进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利用率,为农村青年提供发展舞台,造就一批新型产业工人等方面都有着不可否认的积极作用,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制约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加了城市和社会管理的难度。如何正确对待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充分正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消极影响可以为政府制定更加合理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利用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 可能对农民、农村和农业带来不利影响 在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中大多数是受教育年限相对较长的中、青年劳动力。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程度高于全部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程度。据统计,2000年,21—25岁的农村劳动力中有67.2%从事非农业活动,年龄段在26—30岁、31—35岁、36—40岁、41—50岁的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业活动的比例依次为52. 5%、47. 6%、43. 3%、37%[1]89。根据《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提供的资料显示,2004年,全国农民工中16—30岁的占61%,31—40岁的占23%,41岁以上的占16%;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28.6岁[2]80。这种现象长期存在会带来以下问题。 1.由于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转移,留在农村的更多是老人和儿童,出现了大量小孩要承担照顾老人,老人被迫承担教育孙辈的“隔代责任”的情况;许多孩子的教育和管理处于空白状态,严重影响到了农村儿童的教育和培养。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尽早汲取东欧一些国家的教训,随着欧盟的东扩,加快了东欧人到西欧打工“淘金”的步伐,罗马尼亚许多父母将孩子留给老人照顾,他们认为这么做可以带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可以挣更多的钱给孩子买课本和玩具;但罗马尼亚政府表示,在家庭新添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许多常年见不到父母的孩子成了“孤儿”,变得性格孤僻、生活得非常不快乐,有些变得无法与父母相处或自暴自弃,有些孩子更因为得不到父母的关爱而选择自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