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芳:调结构扩内需要因地制宜 |
2009-12-16 15:22:01 来源:解放网-新闻晨报 作者:dulei 阅读次数:967
|
|
昨天闭幕的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明年的经济工作定下“调结构、稳经济”的基调,对比2008年的“保增长、促发展”,可以说作了一定的微调。调结构并非朝夕之功即可完成,一年也不行,事实上中国调结构的宏观政策也已经实行多年,即便在2008年-2009年期间也是如此。经济刺激计划被要求向节能环保产业作出适当倾斜,并且加大了在第三产业上的投入,尤其是文化产业和医疗服务领域。“调结构、稳经济”尽管表面上并没有触动经济刺激政策的方向,但或为退出经济刺激计划留了后路。 中央将会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贯性和稳定性,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但这一政策面临的财政压力不小。目前已经出现了地方政府因在配套资金落实方面遭受困难而违规担保进行融资的现象,此前大规模的“城投债”也成为地方经济的隐忧。当然,地方依旧可以发行政府债,调整销售策略以增强政府债的吸引力,让更多地方的百姓成为政府债的持有者;如此一来,地方公众至少有机会可能获得部分对地方公共政策的话事权。 而地方“自治”与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之间有莫大的关系。目前以中央为主导、地方辅助的经济刺激计划中,虽然也含有调整结构的部分措施,但这些措施的问题在于各地都要转向第三产业。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而言,一刀切的产业政策是不合时宜的。各地的情况极为不同,需要由各地来选择合适的转型策略。简单来说,全国都搞科技创新,其结果可能就是另外一种科技大跃进,而全国都去搞餐饮业也是显而易见的荒谬。因此,各地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转型策略。经济学家对落后产业一直有不同的看法,产业的梯度转移表明,在沿海发达地区属于夕阳产业的行当,到中西部地区可能就是朝阳产业并能解决大量就业。所以,调整结构需要因地制宜。 大量的证据表明中国经济的出路在于扩大内需,实现更为平衡的发展。但扩大内需要解决诸多消费者身上的负担问题。尽管民生政策加大了对教育、医疗和养老方面的投入,但内需不振和防御性储蓄并没有大幅降低的事实显示,居民依旧有后顾之忧。并且中国的消费群体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即少数人可能占了消费支出的大头,而大部分消费者仍维持较低的消费水平。因此扩大内需问题有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 这同样不是一个一刀切能解决的问题。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或者福利,通常的做法是通过政府征税之后进行转移支付。但在中国转型的过程中,应该避免这种一刀切的思维。各地也可以通过鼓励慈善组织的发展实现民间的自我平衡,例如改革目前的慈善捐赠的相关制度,创设有利于富人行善的制度环境。中国是一个如此巨大的国家,以至于适用于北京的政策并不一定适合上海,而上海方面行之有效的方式,也未必就是全国的榜样。试点改革在中国改革的历史上有其积极和重要的意义,但改革进入到深水区,需要各个地方自己去摸着石头过河,而不再是统一步调。这意味着,不管是调整结构还是扩大内需,都需要因地制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