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信在线 国信在线
北京国信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邮箱登录: 密码: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国信在线首页
业务介绍 中心概况 数据库 公共政策研究 市场竞争情报 案例介绍 国信客户 人才招聘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请输入验证码
重点要情
危机情报 危机情报
行业发展 行业发展
服务项目 服务项目
图书开发 图书开发
 首页 >> 学术前沿 >> 学者研讨 >> 文章页
邓聿文:非税收入大增昭示经济复苏仍需努力
2009-12-29 15:14:29 来源: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作者:dulei 阅读次数:902

  在中国尚未走出金融危机阴影的大背景下,非税收入大增,引领11月份全国财政收入增长,预计今年财政收入增速有望再次超过GDP增速。其实,非税收入大增,也昭示了当前中国经济复苏的基础尚未牢固仍需夯实。
  不妨先来看看财政部日前公布的一组数据,11月份全国财政收入5029.3亿元,同比增长32.6%;1-11月累计完成财政收入63393.1亿元,增长9.2%,完成预算的95.7%。11月份当月财政收入增长较快,除经济企稳回升带动相关税收增长外,主要还是受到了去年11月收入下降、基数较低及今年成品油税费改革后消费税增加较多等因素影响。
  但仔细分析发现,自今年5月财政收入转正以来,非税收入呈现高速增长。在1-11个月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为55687.26亿元,同比增长仅为7.1%,低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但是,非税收入为7705.84亿元,增速却高达27%。这表明,全国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可能主要来源于非税收入的高增长,非税收入的贡献高于税收。
  财政增收的这一结构,预示了财政收入持续增长的基础尚不牢固,也反映出当前中国经济复苏的基础尚未牢固。这是因为,税收增速低于GDP增速表明,税收增收并不是由民间消费增长和经济好转所带来的,当然这可能受到全年减税5000多亿的影响。另外,尽管今年5月份以来非税收入对增加税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非税收入常常是一次性收入,非税收入大幅增长趋势也将难以持续。因此,非税收入的增收效应未来肯定会逐步递减,一旦经济复苏的步伐和趋势出现反复,明年财政增收是否还将延续今年的增长态势,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笔者看来,问题的关键是要增加税收收入,但前提是经济要保持目前的持续复苏态势。鉴于减少税收对降低失业率、促进经济复苏有正面影响,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实行“结构性减税”来降低居民和企业的税负水平,实施这一积极财政政策手段对保持经济持续复苏至关重要,同样也有助于促进税收收入增长。而非税收入的大幅增长提高了居民和企业所承受的宏观税负水平,这与当前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减税要求是相互冲突的。
  根据一些学者的计算,我国的宏观税负水平在2006年就已达到34.43%,超过了发达国家平均30%的宏观税负水平,且目前这一比例还在提高。尽管有种种理由证明当下中国的宏观税负适度上升是有必要的,但鉴于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突破3000美元,宏观税负水平已高达35%以上,这的确是有些重了。
  税负过高,特别是非税收入的大幅增长,首先是说明我国的税负来源和税制结构不合理。除了非税收入的不规范外,还存在着间接税与直接税的比例失调、国债规模比例偏小、转移宏观税负偏低及税收过于向中央集中等问题;其次是反映出政府的支出结构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除了支出的随意和没有规划特点外,政府消费过大、公共服务覆盖范围较小及供给水平较低等问题较为突出。
  故此,我们需要改革目前的税制体系,加快公共财政建设,优化财政的收入和支出结构。
  一是正税清费,规范非税收入,逐步把政府所有收入都纳入到预算内管理,强化人大的监管。同时,推动隐性债务的显性化、显性债务的国债化,降低直接税负水平,提高以国债为主的转移税负水平。
  二是建立“以人为本”的税制结构。例如,在个税问题上,允许以家庭作为单位来申报个税,改变目前以个人为单位来申报个税,因为这没有考虑包括教育、医疗及养老等在内的大笔家庭支出负担的具体情况。同时,要适当扩大扣除范围,提高扣除标准,将按月计税改为按年计税。
  三是政府支出要更规范、透明和法制化,改变目前财政支出用于民生和公共产品的比重偏低和居民享受公共产品的数量偏小的状况,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
  从目前看,非税收入大增,表明当前财政收入持续增长的基础尚不牢固。对此,实行“结构性减税”,可以降低企业和居民的宏观税负,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支撑经济持续、快速复苏,最终将有助于促进税收收入增长。从这个角度分析,“结构性减税”似已成为促进当前我国经济持续复苏的一种迫切需要。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合作客户 国家发改委 商务部 财政部 文化部 卫生部 铁道部 农业部 外交部 工信部 人保部 司法部 民政部  银监会 保监会 全国政协 国家统计局 国家质检总局 药监局 海关总署 国税总局 团中央 国资委 中央党校 北京市委 北京市政府 北京市人大 北京市发改委 浙江政府 北京国际经济贸易学会 国家电网 中国银行 中海油 中石化 中石油 审计署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客户留言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9-2012 国信在线(北京)经济文化发展中心 京ICP备09031571号-1 北京网监备案号:1101051464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芳园西路40号 联系电话:010-64377788
国信业务:国信报告 国信数据 国信每日 国信咨询 国信项目 国信研究   如果您的网速较慢,请点这里:国信在线电信 国信在线网通 国信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