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平衡焦点:争夺战略性产业制高点和控制货币资本流向 |
2010-01-14 15:40:11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gosense 阅读次数:1092
|
|
争夺世界经济再平衡的主导权
货币的流向是当代资本主义时代的关键变量。二战以来,全球经济遵循着农村地区的要素或资本向城市的单向流动、发展中国家的要素或资本向发达国家的单向流动这一世界经济基本秩序。在苏联崩溃后,广大原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廉价的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被纳入到美利坚帝国体系中,发达国家过剩资本基本上覆盖了全球每一个角落,催生了美元全球化的大扩张,也是华尔街金融资本在深度上和广度上的大扩张。中国90年后的经济起飞实质上是中国主动融入单级世界——美元帝国体系中的一个历史结果,形成了中国(新兴国家)生产、美国(发达国家)消费的全球经济基本格局。在中国国内,单向流动的基本趋势也形成了所谓二元经济基本格局。
次贷大危机意味着这一中国生产、美国消费的基本平衡被打破,也意味着要素或资本从发展中国家、农村地区向发达国家、城市地区的单向流动这一基本秩序也被打破。美国过度消费模式、中国过度生产模式的不可持续表明中美两国都需要寻找危机之后的再平衡(第一部类与第二部类交换的平衡)。中美两国必然要在次贷危机后的全球再平衡游戏中争夺这一进程的主导权,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的僵局实际上是这一游戏的第一回合,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与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也在较量所谓碳关税名义下的贸易规则主导权。
美国精英设计的未来全球经济基本格局
美国主流政治精英集团主张:未来美国居民应降低消费水平,提高储蓄率,提高工业制成品出口能力,减少贸易逆差,减轻经济增长对消费的依赖;同时要求中国和其他对美贸易顺差国减少出口,增加内需。从200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世界经济失衡论,到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主流经济学家提出世界经济再平衡论,以及2009年9月20国集团领导人匹兹堡峰会上美国政府提出的“可持续与平衡发展框架”,无不贯穿着上述主张。
美国精英设想,美欧发达国家成为新兴战略性产业的研发生产者及其产品的供给方,而使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成为这些产品的需求方及消费者,从而改变目前美国消费、中国生产而导致的世界经常项目收支“失衡”格局。通过征收碳关税来革新贸易规则,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业,迫使发展中国家在高油价、高碳税、高汇率三高压力下永远处在国际分工体系的不利地位。因此,未来的国际社会将面临四大大基本问题:美欧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模式向何处去?美国新兴战略性产业能否迅速成长?国际分工与贸易规则将如何发生变化?国际货币体系向何处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