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信在线 国信在线
北京国信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邮箱登录: 密码: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国信在线首页
业务介绍 中心概况 数据库 公共政策研究 市场竞争情报 案例介绍 国信客户 人才招聘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请输入验证码
重点要情
危机情报 危机情报
行业发展 行业发展
服务项目 服务项目
图书开发 图书开发
 首页 >> 学术前沿 >> 学者研讨 >> 文章页
厉以宁:国际金融危机过后的商业机会
2010-01-20 15:05:48 来源:凤凰网财经 作者:dulei 阅读次数:896


  第一个问题,只有调结构,才能持续有商业机会。2009年中国的经济首先是复苏了,在全世界是少有的,但是我们要趁其他国家正在复苏或者还没有完全复苏的时候要抓紧时间调整结构。危机以后的商业机会在哪里?就在于是不是能够真正调了结构,调了结构就有更多的商业机会。我们千万不要因为经济率先复苏了,再走从前的老路,我们不要以为投资带动了经济增长,国际市场可能有所好转,于是就盲目乐观。如果不调结构,走老路,又会陷入到一个怪圈中,这个怪圈是什么呢?就是高增长、高通胀、高污染、高产能过剩,然后就是紧缩,然后就是再次投资再起来。这个怪圈当中,我们不调结构就摆脱不了这个怪圈。
  我们应该把眼光看得更远一点,要有持久的商业机会,就一定要把调结构放在首位,这样对国外来讲才有持久的商品竞争力,对国内来讲我们一定要注意调结构,调结构才能够使我们和谐、清洁的发展。如果是带来了更多的污染、资源枯竭了我们怎么持久?在调结构当中,除了产品结构以外,还包括收入分配的结构,要扩大内需,这才有持久的商业机会,如果不调整收入分配的结构,不能让工资收入所占的比重在收入总分配中占的比例增大的话,那么我们就不可能持久的扩大内需。
  第二个问题,商业机会的出现和能否抓住商业机会同宏观经济政策有直接的关系。我们现在实行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政策,我们才能够在2009年从低谷逐步上来,甚至达到了8%以上的增长速度。是不是现在就应该推出呢?是不是宏观政策要转变呢?我认为现在还谈不到这个问题,至少暂时还不能动。为什么不能动?因为我们复苏的基础还不牢固。假定现在就变了,我们的商业机会实际上也就丧失了。
  通货膨胀是要预防的,但是通货膨胀有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的通货膨胀是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就是投资需求过大,引起了各种物品价格的上涨,因为它和信贷的膨胀是结合在一起的,在这种通货膨胀的形势之下,如果采取紧缩的政策,那么对于压制通货膨胀可能是有一定的效果。第二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就是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原因是在于工资成本还有其他的原材料成本上涨了,成本上升的原因是供给不足造成的,这种情况之下,如果单纯的采取需求的紧缩是起不了太大的作用的,因为只能是供给更困难,需求也下来了,供给也下来了,这样的话就可能引起经济的混乱。第三种就是国际输入型的通货膨胀,由于国外的原因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比如说石油价格如果上涨了,中国是一个需要石油进口的国家,这种引起的物价上涨就是属于输入型的,国际粮价上涨了,虽然我们需要进口一点粮食,量不多,但是会引起一般的人都买,因为经济学跟自然科学是不一样的,在自然科学当中,天气预报讲明天要下雪,大家都希望明天不要下雪,但是再多的人希望不要下雪,该下雪的还是要下雪,但是经济就不是这种情况了。如果大家都说粮价要上涨了,国际的粮价要上涨了,国内的粮价可能要上涨,尽管进口的粮食很少,但是你每人都买一袋米,马上粮价就上去了,这种情况跟股市是一样的,大家都说股市要跌,大家都抛了,股市就真的跌了。所以说我们一定要注意到,国外在石油方面,在粮价方面,当然还有铁矿石等等都会有影响,这种影响是输入型的,输入型的通货膨胀靠紧缩政策没有用。
  以上三种通货膨胀,当前我们要解决的还是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我们要注意,不要再出现盲目投资,不要再出现产能过剩,不要出现信贷无限制的通胀,这都是属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政策目前还不用变,通货膨胀当然我们需要警惕,要防止,但是真正要警惕的还不是单纯的通货膨胀,我们最担心的是滞胀,通货膨胀跟失业是并存的,在这种情况之下,根据中国的特点,中国滞胀不是像国外所说的增长率降为零以下,或者增长率降到一左右,不是这种情况,中国滞胀可能是保持中速增长,而不是高速增长。比如说增长率到了6%多,在国外这是非常好的机会,但是对于中国来说就是滞胀的开始,所以假定我们滞胀率低到6%了,而物价还在上涨,这就是滞胀。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把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都搞成紧缩的货币政策,那只有使得问题更复杂,更难解决,因为失业是一个大的问题,失业这个问题就非常明显的放到了我们的面前。
  我们千万不要小看失业的压力,我前年冬天在欧洲,当时是国际金融危机刚发生,西欧的经济学家就问了我一个问题,他说在我们西欧国家年增长率能保持在2%到3%我们就很高兴了,国内没有失业的问题,你们中国为什么当年11月增长率掉到了6%多,你们国内就这么慌了?我说你们的情况跟我们不一样,你们的工业化200多年前就开始了,你们农村的劳动力都释放完了。你们现在每年人口增长率又低,他们达到就业的标准就把空位填补上了,所以你们有2%或3%的增长率是很不错的,你们可以把外来移民的就业安排了部分,另外你们西欧国家是全国统一的,城乡都一样的,他们现在都是小农场主,住在农村,一切跟城里的待遇是一样的,他们有房子,自己有地,他们要还要跑到城里来打工吗?他是那么曾祖父做的事情,所以说不会产生这种问题。但是在中国就不一样了,中国是一个二元结构的国家,农村劳动力不断的往城市里面走,他们不仅为了收入,而且是为了能够跟城市的市民取得一样的待遇。现在是新生代的农民工,新生代的农民工跟过去最不一样了,80年代、90年代初出来的那一批农民工是老农民工,他们的根和心都在农村,他在农村是老姜,他出来打工的目的就是赚几个钱回家讨老婆生孩子去。现在就不同了,新生代的农民工都是85年以后的,都是90年以后出生的,他们出来就不再回农村了,他的心不在那里,就在城市里面,这个城市找不到工作就到那个城市去,而且不断的在往外流。不保持比较早的增长率怎么行呢?太高了不行,但是8%到9%之间还是可以承受的,所以这个问题需要引起我们注意。当我们经济达到6%以下的时候,滞胀就更不行了,因为我们有这么多的待就业的人。
  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怎么防止滞胀?所以即使将来通货膨胀了,但是不要使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发,那样会更严重。所以政策需要调整,调整到什么情况?主要是结构性的调整,因为货币政策最大的问题在于是总量调控,准备金率提高和下降是总量调控,利率升和降是总量调控,总量调控所根据的是货币流量分析,货币流量分析是有局限性的,它容易犯一刀切的毛病,货币流量分析往往不能解决具体的问题。从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们举一个例子就可以知道了,国际金融危机之前就讲流动性过大了,没有想到一下子流动性过大就变成了流动性不足了,原因在于总量的分析不解决问题。
  去年我们到广东调查,专门对小企业做调查,他们在银行借不到钱,那么他们怎么维持呢?就靠高利贷,高利贷政府不管,他说是你们招募方自愿的,一个愿意贷,一个愿意借,他们借了高利贷了,家里人还安全吗?老婆孩子还在吗?人在,没有绑你家里的人质,你的手指头都齐吗?也是齐的,没有剁手指,那我就不好管了,这种情况,这是我亲自在会上听到的。就是总量调整,银行信贷紧缩,中小企业就更困难,所以这个问题我们要防止滞胀,对待通货膨胀的政策需要采取警惕,需要采取预防政策,但是总量调控应当把它变成结构性的调控。
  第三个问题,今天来了很多企业家,金融危机对企业家的启示,对中国企业家的启示是什么?我们从金融危机当中要寻找商业机会,特别是金融危机过后我们要寻找商业机会要注意什么?这次得到来一个重要的体会,自主创新是真正的企业振兴之路。我们的企业只要有自己的品牌,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有自己过硬的技术,拿出去不管国际上怎么样,我们始终是能够在国际上占有自己应有的份额的。很多企业在这个过程当中还扩大了销售,靠的就是自主创新。
  第一个对于企业家的启示,有了自主创新就能够掌握本行业的主导权。一个行业内有很多企业,这个行业的主导权在哪里?现在就表现出来了,不在于规模,过去长期以来行业的主导权是哪个企业规模大就在哪个企业手上,最近的例子发现不在于规模,规模是可以变的,由小也可以变大的,主要在于是不是有本行业的核心技术,有了本行业的核心技术就有了本行业的主导权了,这是大家得出的一个经验,也是给企业家的第一个启示。
  第二个启示是什么?就是不要认为低碳经济是对企业的限制和束缚,当然会有所限制,应该看到在低碳经济的过程当中,实际上蕴藏着无数的商机在里面。因为低碳经济里面有很多的问题,环保产业将来有广阔的前景,比如清洁能源、新能源的使用也有广阔的市场。另外重要的要掌握低碳技术中的核心部分,假定我们中国的企业在低碳经济的核心部分中能够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掌握了这个那我们应该说这个前景是广阔的,资源回收技术,如果我们在这方面有突破的话,我们同样能够起到开阔市场的作用。
  第三点启示是,要懂得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核心的竞争力。你掌握了人才,有大量的人才自己能掌握了,你将来就可以研发,就可以有新产品,有知识产权。包括理财,包括开拓金融市场,包括资本运作,都跟这个有关系。所以既包括技术人才,包括管理人才,也包括金融人才。企业一定要在这方面多加努力,因为在今后一个截断众,这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点启示,要有大智慧。我曾经在广东省跟企业家们座谈的时候讲过,小富靠勤奋,中富靠机遇,大富靠智慧,一定要有智慧。有了大智慧就有了大手笔,就长远,就高瞻远瞩,这样就行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这个道理认清楚。
  商业机会何在呢?商业机会就在于我们有大智慧,这是最根本的一点。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合作客户 国家发改委 商务部 财政部 文化部 卫生部 铁道部 农业部 外交部 工信部 人保部 司法部 民政部  银监会 保监会 全国政协 国家统计局 国家质检总局 药监局 海关总署 国税总局 团中央 国资委 中央党校 北京市委 北京市政府 北京市人大 北京市发改委 浙江政府 北京国际经济贸易学会 国家电网 中国银行 中海油 中石化 中石油 审计署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客户留言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9-2012 国信在线(北京)经济文化发展中心 京ICP备09031571号-1 北京网监备案号:1101051464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芳园西路40号 联系电话:010-64377788
国信业务:国信报告 国信数据 国信每日 国信咨询 国信项目 国信研究   如果您的网速较慢,请点这里:国信在线电信 国信在线网通 国信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