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信在线 国信在线
北京国信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邮箱登录: 密码: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国信在线首页
业务介绍 中心概况 数据库 公共政策研究 市场竞争情报 案例介绍 国信客户 人才招聘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请输入验证码
重点要情
危机情报 危机情报
行业发展 行业发展
服务项目 服务项目
图书开发 图书开发
 首页 >> 学术前沿 >> 海外观察 >> 文章页
中国开始致力扭转人才外流趋势
2010-01-20 15:32:37 来源:美国《纽约时报》 作者:dulei 阅读次数:969


  2008年,当声望很高的霍华德休斯医学中心给予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家施一公1000万美元的研究经费时,美国的科学家不会感到过度惊讶。在普林斯顿大学,他的实验室占整整一层楼,每年预算有200万美元。
  但几个月后,惊讶——事实上是震惊——就到来了,在美国居住18年、加入美籍的施博士宣布永远离开美国,回中国从事科学研究。“直到今天,很多人还不理解我为什么回国,”他说,“尤其是处在我这样的位置,等于放弃拥有的一切。”“他是我们的明星之一,”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教授奥斯汀说,“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中国领导人决心扭转伴随着对外开放而来的人才流失趋势,利用现在充裕的财政资源以及民族自豪感吸引科学家和学者回国。
  西方,尤其是美国,对于从事学习和研究的很多中国学者来说仍有很大吸引力。但施博士和其他一些知名科学家回国却表明,中国成功缩小了与技术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这比很多专家期望的要快得多。
  10年来,中国用于研发的经费稳步增长,现在总量相当于GDP的1.5%,比重比其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高得多。尽管有巨大投资,但中国仍在很多科学和技术领域里苦苦挣扎。有好几位中国科学家因在西方从事的工作而获诺贝尔奖,但却没有一名在中国出生的科学家在中国大陆从事研究而获诺贝尔奖。
  中国的学生继续成群结队地离开中国。2008年近18万学生离开,几乎比2007年增加25%,因为有更多家庭支付得起海外学费。中国政府的统计数据显示,过去10年来,每4名离开中国的学生中只有1名回国。那些从美国大学获得科学或工程学博士学位的人最不可能回国。
  然而,中国最近开始致力于扭转这一趋势。过去3年,像施博士这样著名的科学家开始如涓涓细流般地回国。他们带着一个使命回国:重塑中国任人唯亲和平庸无奇的科学风气,这通常被认为是取得科学成就的最大障碍。他们回国还受到爱国主义、渴望成为变革催化剂以及相信中国政府支持他们的驱动。“我觉得要感激祖国,”施说,“在美国,事业多多少少已经建立起来。不论我在这里(中国)做什么,影响或许就会达到10倍甚至100倍。”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合作客户 国家发改委 商务部 财政部 文化部 卫生部 铁道部 农业部 外交部 工信部 人保部 司法部 民政部  银监会 保监会 全国政协 国家统计局 国家质检总局 药监局 海关总署 国税总局 团中央 国资委 中央党校 北京市委 北京市政府 北京市人大 北京市发改委 浙江政府 北京国际经济贸易学会 国家电网 中国银行 中海油 中石化 中石油 审计署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客户留言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9-2012 国信在线(北京)经济文化发展中心 京ICP备09031571号-1 北京网监备案号:1101051464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芳园西路40号 联系电话:010-64377788
国信业务:国信报告 国信数据 国信每日 国信咨询 国信项目 国信研究   如果您的网速较慢,请点这里:国信在线电信 国信在线网通 国信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