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信在线 国信在线
北京国信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邮箱登录: 密码: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国信在线首页
业务介绍 中心概况 数据库 公共政策研究 市场竞争情报 案例介绍 国信客户 人才招聘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请输入验证码
重点要情
危机情报 危机情报
行业发展 行业发展
服务项目 服务项目
图书开发 图书开发
 首页 >> 学术前沿 >> 学者研讨 >> 文章页
张曙光张弛:不能轻言中国模式
2010-03-01 10:15:27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dulei 阅读次数:921


  在世界的大变局中,中国经济不仅赢得了连续二三十年的高速增长,而且经受了世界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这既是中国人的运气,也与中国自己的努力有关。于是,有人提出了所谓“中国模式”的问题,这一点值得高度关注。是否存在一个中国式的市场经济模式,我看不能轻言,还需要实践检验。
  为什么热炒“中国模式”,是否意味着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已经完成?可能有这个意思。目前的中国经济发展确有一些明显特征,这些特征既造就了以往的经济成就,也导致了未来经济的困难和风险。这就是以国有企业为基础、以增强国力为目标、政府主导的经济;政府、财政和国有企业三位一体,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不仅是由于政府控制了大量的资源,掌握了迅速增长的收入,而且是由于国有企业也呈现出积极扩张的态势,政府通过财政和国有企业主导和控制着经济运行和经济活动。
  所以,还不能说中国的市场经济模式就已经完成了。我们还存在着不完善和有待改革的地方。
  一是财政的超常增长和结构偏差。
  2009年的中国财政继续了近十年来的趋势,财政收入的增长率不仅超过经济增长,而且超过居民收入的增长。全年预算内财政收入68771亿元,比上年增长11.7%,超过经济增长率3个百分点,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了8.8%,农村居民的纯收入增长了8.2%,分别比财政收入增长低2.9和3.5百分点。政府支配的收入是相当大、财政的增长是相当快的。
  不仅如此,在中国财政收入的结构中,预算收入只是政府收入的一部分,还有很大一部分是预算外收入。地方财政的预算外收入就占一个很大的比例。预算外收入中最大的有两项,一项是土地出让金,一项是社会保障收入。2009年,全国70个大中城市土地出让金1.08万亿元,上海达1043亿元,占财政收入增量部分的50%和存量部分的25%左右;北京市达928亿元,占当年财政收入的45.8%。
  政府的财政收入一是来自对企业收入的征收,二是来自居民的交纳,因而是对私人财产权以及个人创业和消费增长的一种限制。
  二是国有企业的定位和行为扭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有企业经历了一个大规模重组的过程,虽然国有企业的数量大大地减少了,但其实力却大大地增强了。从1998-2008年,国有和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从64737家减少到21313家,减少了2/3,但其产值和资产却增加了3.28倍和1.52倍。而中央国企的扩张更为明显,2008年底,全部央企总资产17.6万亿,比上年增长18.1%;净资产7.3万亿,增长10.9%;利润6961.8亿元,下降30.8%,平均资产报酬率5.6%。
  政府把国有企业定位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保障国家经济安全,至于国有企业能否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还有待实践来说明。但作为“共和国的长子”,则显然处于特殊的优待地位。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文件,为什么不能贯彻落实,其根源也在这里。
  国有企业快速发展,国家的经济实力的确增强了,在世界500强中,就有24家国有企业,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实力的增强,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也大大地提高了。这是值得国人骄傲和自豪的地方。但是,国有企业的发展并不一定全能够惠民,国力的增强与老百姓的富裕也没有必然联系。其实,国有企业是在与民争利中发展壮大的:在很多行业中,国有企业处于垄断地位,民营企业是不能进入的;国有企业可以利用它的垄断地位,把价格定在均衡价格之上,把很大一部分消费者剩余变成垄断者的利润;把大量资源无偿送给国有垄断企业,或者象征性收取很少的使用费;政府给国有企业注资。
  如果政府过分扶植、援救、照顾、恩惠,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到无如何,恐怕是令人怀疑的。
  三是政府主导和政府治理。
  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的确有了很大的发展,而中国社会的进步则相形见绌。当前中国的经济结构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但是社会结构指标还没有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变而实现整体性转型,多数社会结构指标仍然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中国社会结构滞后经济结构大约15年。
  解决这些问题,恐怕只能寄希望于继续改革和调整。所以,还不能轻言“中国模式”,我们的未来仍然任重道远。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合作客户 国家发改委 商务部 财政部 文化部 卫生部 铁道部 农业部 外交部 工信部 人保部 司法部 民政部  银监会 保监会 全国政协 国家统计局 国家质检总局 药监局 海关总署 国税总局 团中央 国资委 中央党校 北京市委 北京市政府 北京市人大 北京市发改委 浙江政府 北京国际经济贸易学会 国家电网 中国银行 中海油 中石化 中石油 审计署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客户留言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9-2012 国信在线(北京)经济文化发展中心 京ICP备09031571号-1 北京网监备案号:1101051464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芳园西路40号 联系电话:010-64377788
国信业务:国信报告 国信数据 国信每日 国信咨询 国信项目 国信研究   如果您的网速较慢,请点这里:国信在线电信 国信在线网通 国信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