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信在线 国信在线
北京国信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邮箱登录: 密码: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国信在线首页
业务介绍 中心概况 数据库 公共政策研究 市场竞争情报 案例介绍 国信客户 人才招聘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请输入验证码
重点要情
危机情报 危机情报
行业发展 行业发展
服务项目 服务项目
图书开发 图书开发
 首页 >> 学术前沿 >> 海外观察 >> 文章页
教育公平列国策 前路依然漫长
2010-03-09 14:23:04 来源:香港《文汇报》 作者:dulei 阅读次数:859



  “促进教育公平”首列国策
  酝酿了一年半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月28日起面向全社会发布征求意见稿。该稿明确提出,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由2008年时的3.48%提升至4%。有学者向本报表示,按此预计,2012年的财政教育经费将增加2,000亿至3000亿元。
  另外,意见稿还提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首次明确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本次征询意见的新教改纲要是中国进入21世纪以来的第一个教育规划,也是中国政府通过问计于民,为未来10年勾勒出的教改“路线草图”。该意见稿共22章、70条,约27000字。
  资源倾斜农村 确保机会公平
  对于该意见稿中首次明确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部长袁贵仁2月28日表示,教育公平应当说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是人生公平的起点。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保障每个公民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而关键是机会公平。
  他表示,要重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其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
  纲要提出,要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
  财政部4措施 确保投入提升
  针对政府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迟迟未能实现17年前提出的4%目标的问题,财政部副部长丁学东2月28日表示,近年来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在不断增加,其中04年到08年,财政教育支出从4,000多亿元增加到9700多亿元,增速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同一时期,财政教育经费年均增长23.7%,占GDP比重从2.79%提高到3.48%,年均提高0.17个百分点。
  丁学东又表示,中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求财政重点保障的支出项目比较多,因此要实现4%的目标,难度不小。为了保障这一目标,财政部将有四项具体措施:
  一是增强公共财政有效财力。今后几年要加强税收征管,保持财政收入的稳定较快增长,为实现4%的目标打下坚实的财力基础。
  二是进一步协调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在年初财政预算安排中,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教育支出增长幅度都要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的幅度。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还要根据财政超收的情况增加教育经费。
  三是大力筹措其它财政性教育资金。通过采取足额增收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等措施,逐步建立政府多渠道筹措财政性教育经费的长效机制。
  四是要全面推进教育经费的科学化管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让增加的投入发挥出最大效益。
  一纸纲要 还不足够
  温总理曾说过,教育改革要“让人民看到希望”。近10多年来,内地教育产业化大行其道,读书上学却越来越多地被与金钱挂钩。富家子可以大把甩钱拣名校,但很多贫家子弟却因交不出学费而被迫辍学。这种现象令人失望。
  在西方发达国家,教育产业的确能为政府“搵真银”(指带来实际的经济利益)。因此,产业化本身没错,但应有一个前提,就是本国公民已能充分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在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在贫困家庭为筹措子女学费发愁、农民工为自己的孩子无书可读绝望的时候,一味强调教育产业化,似有本末倒置之嫌。长远来讲,更将影响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
  所幸,教育部意识到了教育公平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在2月28日颁布的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中,也首次将此列为教育发展的基本政策。但这只是第一步,前路依然漫长。
  首先,要真正普及、特别在农村地区普及义务教育,需要地方政府大量投入,而这些投入是无法作为政绩反映在GDP增长中的;其次,历年的教育产业化大潮,很多部门、学校和个人得到利益,推进教育公平,对于这些利益集团必然造成冲击,因此也必然会有很大阻力。这些,远远不是颁布一个发展纲要就能够解决问题的。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合作客户 国家发改委 商务部 财政部 文化部 卫生部 铁道部 农业部 外交部 工信部 人保部 司法部 民政部  银监会 保监会 全国政协 国家统计局 国家质检总局 药监局 海关总署 国税总局 团中央 国资委 中央党校 北京市委 北京市政府 北京市人大 北京市发改委 浙江政府 北京国际经济贸易学会 国家电网 中国银行 中海油 中石化 中石油 审计署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客户留言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9-2012 国信在线(北京)经济文化发展中心 京ICP备09031571号-1 北京网监备案号:1101051464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芳园西路40号 联系电话:010-64377788
国信业务:国信报告 国信数据 国信每日 国信咨询 国信项目 国信研究   如果您的网速较慢,请点这里:国信在线电信 国信在线网通 国信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