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信在线 国信在线
北京国信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邮箱登录: 密码: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国信在线首页
业务介绍 中心概况 数据库 公共政策研究 市场竞争情报 案例介绍 国信客户 人才招聘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请输入验证码
重点要情
危机情报 危机情报
行业发展 行业发展
服务项目 服务项目
图书开发 图书开发
 首页 >> 学术前沿 >> 学者研讨 >> 文章页
左晓蕾:通缩何以会催生通胀预期
2010-03-16 09:53:11 来源: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作者:dulei 阅读次数:904


  2009年全球经济大幅衰退,负增长超过3%,全球处在通货紧缩的状态,CPI全球平均水平—2%左右。将来的复苏因此存在巨大的不确定因素。2009年中国经济始终处在通缩阴影下,全年CPI-0.6%。但在去年11月CPI同比转负为正之前,通货膨胀预期似乎就开始形成。国务院常务工作会议在11月就提出“通胀预期管理”,货币政策也在11月出现“动态微调”的新提法。而“通胀预期管理”经过中央政治局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两会政府报告反复认定,应是对当前“通胀预期正在形成”的形势判断的共识。
  为什么在通缩形势下会产生通胀预期呢?细致讨论这个问题,有利于研究通胀演变,有利于管理通胀预期,有利于最终防止通货膨胀恶化。
  笔者以为,这次通胀预期过早形成,有四方面的原因。
  首先,通货膨胀是“货币现象”已形成了主流共识。“通货”是流通中的货币,“通货膨胀”指经济运行中的货币太多。通胀用价格水平指标表示,明确了价格水平与经济运行中货币的关系,显示价格水平大幅上涨与流通中的货币膨胀,表述的是同样的意思。特别是经历了最近一次2007年下半年到2008年上半年的通胀以后,通胀是一个“货币现象”的观念,得到了普适性的认同。
  其次,刺激经济计划发行了空前规模的货币。我国去年新增贷款近十万亿,货币供应量增长超过29%,过度宽松的信贷,已形成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2009年经济增长8,7%,但M2增长达到29.3%,货币供应量增长近4倍于实体经济增长,说明去年银行巨额信贷中较大规模资金并没有完全进入实体经济。值得注意的是,去年银行房屋抵押贷款和开发信贷均超万亿,近30%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的货币创造过程,有可能是在银行与楼市和股市的资产市场之间空转完成的。如果一元价值对应着4元货币,价格水平迟早会上涨。这种状态意味着,去年最终的货币环境,已埋下了“通货膨胀”预期的隐患。
  今年第一周,银行新增信贷日超千亿,遂产生1月新增信贷再超万亿,第一季度新增信贷再超4万亿的预期。超高新增信贷规模,说明银行流动性充裕,银行具备推动与2009年同样规模的新增贷款的冲动。年初大规模的新增信贷,会在全年范围内产生最大的乘数效应创造货币,进一步增加流动性。
  第三,通胀预期是一个领先指标。通胀与货币发行并非如影随形,但是通胀预期,或者说对通胀可能会恶化的担心,在通胀是“货币现象”的共识下,却与货币大幅增长密切联系在一起,“先”通胀而形成的。
  2009年过剩流动性的货币环境的已然存在,2010年国内外又存在许多价格水平上涨压力的新增因素。国内要素价格体制改革,资源税的改革,国外石油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等,都可能成为价格水平上涨的新压力。特别重要的是,所有相关方面,包括银行、企业、房地产市场、资本市场,仍然停留在2009年的非常态的货币环境中,至少在去年末今年初对货币政策“适度宽松”的“适度”的判断,从决策到行为,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改变和准备。这些经济主体年初的信贷行为发出的信号,似乎是今年与去年的货币供应不会有太大变化,基本忽略了货币政策的“适度”部分,放大了宽松部分。与2009年经济大幅下滑的情况完全不一样,经济增长基本稳定的态势下,2010年货币供应量继续大幅度增长,无疑强化了可能制造通胀的货币环境的预期。
  第四,CPI数据转负为正呈上升态势。讨论通胀一直有个误区,即把CPI上涨等同于通货膨胀。经历了2009年下半年连续5个月环比正增长以后,CPI在11月经同比转负为正。2010年随着经济增长的态势稳定,总需求推动的经济增长,价格水平一定随之进一步上涨。而且由于翘尾影响,特别是第一季度的季节性因素叠加,CPI很容易有较大幅度上涨。“CPI上涨等同于通货膨胀”的认识误区,会促使人们过早形成通胀心理预期。
  这就是为什么2009年的平均通胀呈负数,但通胀预期心理却挥之不去的原因。
  因为通胀是一个货币现象,由此引起对将来通胀形势的担心,是一种认识上的进步。不过“通胀预期”并非“通胀”,这一定要严格区分。通胀预期也并不意味着通胀一定会恶化,对通胀预期的管理,正是为了避免通胀恶化。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合作客户 国家发改委 商务部 财政部 文化部 卫生部 铁道部 农业部 外交部 工信部 人保部 司法部 民政部  银监会 保监会 全国政协 国家统计局 国家质检总局 药监局 海关总署 国税总局 团中央 国资委 中央党校 北京市委 北京市政府 北京市人大 北京市发改委 浙江政府 北京国际经济贸易学会 国家电网 中国银行 中海油 中石化 中石油 审计署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客户留言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9-2012 国信在线(北京)经济文化发展中心 京ICP备09031571号-1 北京网监备案号:1101051464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芳园西路40号 联系电话:010-64377788
国信业务:国信报告 国信数据 国信每日 国信咨询 国信项目 国信研究   如果您的网速较慢,请点这里:国信在线电信 国信在线网通 国信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