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信在线 国信在线
北京国信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邮箱登录: 密码: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国信在线首页
业务介绍 中心概况 数据库 公共政策研究 市场竞争情报 案例介绍 国信客户 人才招聘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请输入验证码
重点要情
危机情报 危机情报
行业发展 行业发展
服务项目 服务项目
图书开发 图书开发
 首页 >> 学术前沿 >> 学者研讨 >> 文章页
大摩:中国不存在地方政府赖账 债务风险不会带来危机
2010-03-24 11:13:39 来源:财新网 作者:dulei 阅读次数:892


  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防范问题成为“两会”代表、委员争相讨论的话题。过去一年内,各地投融资平台大量涌现,拓宽了地方政府的投融资渠道,提高了地方政府对各种资源的综合运用能力,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运作更加市场化、专业化,同时也为吸纳商业银行贷款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
  但从另一方面看,一些地方投融资平台的运作很不规范,潜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与财政风险。2010年1月19日,在国务院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温家宝也把“尽快制定规范地方融资平台的措施,防范潜在财政风险”列入今年宏观政策的重点工作。
  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共有各级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3800多家,其中70%以上为县区级平台公司。2008年初,全国各级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负债总额约为1万多亿元,到2009年末,迅速上升到6万亿元,其中地方债务总余额在4万亿元以上,约相当于GDP的16.5%,财政收入的80.2%,地方财政收入的174.6%,而绝大部分负债来自银行贷款。
  这引发了各界对于中国地方债务危机的关注。过去半年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财政部、审计署等纷纷对各地方政府“负债”发出警告。决策层开始担心,地方债务可能会作为4万亿元投资和9.6万亿信贷的后遗症,危及中国经济的安全。
  中国地方政府会不会出现美国加州财政破产困局?如此巨额的地方债务是否真会引发地方债务危机?
  摩根士丹利中国策略师娄刚认为,地方债的确存在风险,但“这个风险肯定不是信用风险,而是通胀风险”。地方债务风险并不会危及中国经济整体安全,也更不会将中国引入新一轮的危机之中。
  娄刚表示,由于中国不是联邦制国家,而是中央集权国家,因此并不存在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分庭而治的格局。这决定了地方政府负担不了的债务,“自然而然会转嫁到中央头上”。因此,首先要明确,“并不存在所谓地方政府赖账的问题”。
  娄刚指出,地方债真正要面临的风险是可持续性问题。2009年全年资金的投入可以用“海量”形容,而今年是否能再拿出相等的资金,维持项目的正常投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这也就造成了地方债可持续性风险。
  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转变地方政府的收入模式。娄刚认为,地方政府信用之所以受到诸多质疑,主要是由于地方政府的资金来源过于单一,并且几乎不可持续。
  过去的一段时间,各大中城市“地王”频出,反映了地方政府除了税收收入,主要的制度外收入就是卖地收入,“靠飙地王来收钱”,而卖地并非可持续收入,这才造成地方政府信用“一直不太高”。
  娄刚表示,地方政府收入过于依赖房地产业,客观上造成了资产价格泡沫化。但他强调,“泡沫并没有像1993到1994年那么严重”。目前,泡沫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与股市中,而商品价格上“并没有看到太严重的迹象”。
  有分析人士认为,由于中国存在严重的房地产泡沫,而政府债务中很大的一部分都集中在这一领域,因此中国很可能将面临引发本轮金融危机的美国一样的风险。对此,娄刚认为“这一逻辑非常简单甚至有些粗糙”。
  他表示,国外的分析人士之所以这样理解,源自其根深蒂固的观点,即一旦资产价格发生下跌,对金融机构的冲击会非常巨大。中国与美国完全不同,美国是完全以信贷为核心的经济模式,资产价格的下跌对信贷增长的冲击,以及资产质量的冲击很大,因此才会产生信用危机。
  而中国尽管银行业正面临着较大的风险,但由于房地产等资产流动性较差,衍生品交易也并不如美国一样普遍,因此即使风险真的爆发,但并不会引发像本轮金融危机一样的全球性危机。“这个概率是零”,他强调,“几乎是不可能的”。
  娄刚进一步解释,中国的银行,无论是国有银行还是股份制银行,或城市商业银行,“大股东都是国家”,这里的“国家”包括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此外,中国的银行,不论何种情况,即使坏账率再高,仍要按照政策指导维持一定的信贷量,这与美国商业银行业有着本质的区别。
  因此,尽管中国的地方政府债务会导致银行体系风险增加,但是并不意味着该风险会被放大,变成整个国家经济运行的风险。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合作客户 国家发改委 商务部 财政部 文化部 卫生部 铁道部 农业部 外交部 工信部 人保部 司法部 民政部  银监会 保监会 全国政协 国家统计局 国家质检总局 药监局 海关总署 国税总局 团中央 国资委 中央党校 北京市委 北京市政府 北京市人大 北京市发改委 浙江政府 北京国际经济贸易学会 国家电网 中国银行 中海油 中石化 中石油 审计署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客户留言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9-2012 国信在线(北京)经济文化发展中心 京ICP备09031571号-1 北京网监备案号:1101051464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芳园西路40号 联系电话:010-64377788
国信业务:国信报告 国信数据 国信每日 国信咨询 国信项目 国信研究   如果您的网速较慢,请点这里:国信在线电信 国信在线网通 国信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