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向:中央决策的历史传统与现实逻辑考察 |
2010-04-06 11:06:30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gosense 阅读次数:969
|
|
温家宝总理的两次在线交流所选择的时间都在每年底中央经济与农村工作会议之后,全国人大与全国政协会议之前——年底与年初分别举行的这两次会议,是中国政策出台的关键期。在这个时候选择在线交流,其价值当然亦不止于信息收集那样单纯。那么,中国领导人听取的“意见和呼声”,最后如何形成中央政府的决策与政策?由问题发现到决策与政策,其实是一个将智力会聚成思想力的过程。这个过程内蕴着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中央决策机理。
1、网络问政实践:中央决策机制的现实版本
“我也知道所谓‘蜗居’的滋味。因为我从小学到离开家的时候,全家5口人只有9平方米的住房。”温家宝总理在与网友“面对面”交流时,以此开头进入了他对中国住房政策的解释。这当然是一个非常友好的沟通界面。
“两会”前夕,2月27日,温家宝去到新华网,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这是温家宝的第二次在线交流了,未来这一交流模式是否将会制度化?此次交流结束时,温家宝总理已跟网友“勾指相约”,以此来看,答案已渐明朗。
评论者如曹景行将温家宝的在线交流论为:“这是中国民主政治以及中国言论空间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机会。”这当然是一种重要的判断,但如果我们回到中国政治运作实际,如何理解这一利用网络平台在线交流的真实价值,以及它在政治操作过程中的位置呢?
网络之于最高决策者的价值,由公开的报道看,始于2003年。新华社报道胡锦涛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对一位参与防治“非典”的一线医生说:“你的建议非常好,我在网上已经看到了。”之后,2008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去到人民日报社,通过人民网“强国论坛”同网友们在线交流——自此开启了中国领导人通过网络平台,与人民交流沟通的通道。在“强国论坛”上,胡锦涛解释说:“网友们提出的一些建议、意见,我们是非常关注的。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会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温家宝总理对他上网的解释也非常直接:“说句老实说,我上网主要是为了听取意见和呼声。不管这些意见来自哪个方面,总代表一种情况、一种现实、一种需求,对于我们决策有帮助。”
“意见和呼声”,以中国政治运作的实际看,这是一个起点。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院院长徐勇教授对中国政治运作的界定是:“问题导向”——发现社会真实问题、寻找对策、形成政策。在这一实际政治运作的框架里,互联网提供了传统信息收集渠道之外一个更直接更公开的通道,它的价值是信息收集以及问题发现起点意义上的升级。
有意思的是,温家宝总理的两次在线交流所选择的时间都在每年底中央经济与农村工作会议之后,全国人大与全国政协会议之前——年底与年初分别举行的这两次会议,是中国政策出台的关键期。在这个时候选择在线交流,其价值当然亦不止于信息收集那样单纯。那么,中国领导人听取的“意见和呼声”,最后如何形成中央政府的决策与政策,这是我们的兴趣所在。由问题发现到决策与政策,其实是一个将智力会聚成思想力的过程。
回到“蜗居”问题,温家宝总理的将中央政策概括成四个方面:第一,增加保障性用房;第二,鼓励和支持人们购买自住房和改善性用房;第三,抑制投机性和投资性住房,主要采取经济和法律手段;第四,管好市场。由此而观,从问题到政策,绝非一个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复杂系统的调整过程。这个过程,问题的发现、分析、对策寻找……思想力的强弱不仅决定了我们回应问题的能力,也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方式及速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