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信在线 国信在线
北京国信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邮箱登录: 密码: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国信在线首页
业务介绍 中心概况 数据库 公共政策研究 市场竞争情报 案例介绍 国信客户 人才招聘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请输入验证码
重点要情
危机情报 危机情报
行业发展 行业发展
服务项目 服务项目
图书开发 图书开发
 首页 >> 学术前沿 >> 学者研讨 >> 文章页
余以为:解决地方政府债务膨胀的三条路径
2010-04-15 08:58:18 来源:网易财经博客 作者:dulei 阅读次数:859


  地方政府债务急剧膨胀。2008年上半年地方政府负债总额仅为1.7万亿,经过1年多时间这个数字上升到了6万亿,预计2010年底将达到10万亿,主要是通过3800家地方投融资平台从商业银行获得的贷款。很多地方政府负债额已经远超本级财政收入,面临巨大的支付风险,危及金融体系的安全。
  由财政部牵头制定的《地方投融资平台基本处理意见》,试图对融资平台进行规限,以遏制膨胀速度,但现在地方政府的博弈能力远强于当年的民企“铁本”。目前看来该意见稿面临地方政府的反对声音不小。很多去年开工的基建工程已经上马,假如断了后续资金,势必烂尾,远期风险变为即期损失,无论作为央企的金融机构还是中央政府都不愿面对。
  假如中央政府不对当前政策有所调整,那么在有些地方去年率先获得巨额资金的示范效应带动下,那些后知后觉的地方政府可能以更高目标、更快速度加入到圈钱游戏中间来。湖北省那12万亿投资计划就是范例。另一边,鄂尔多斯“鬼城”才竣工,“二期”已经开工,。各地长官你追我赶,仿佛在逼宫,不逼垮中国的金融体系誓不罢休。
  随着周其仁、夏斌、李稻葵三位力主紧缩的专家进入央行货币委,近期很可能步入加息轨道,毕竟通货膨胀的风险谁也不敢忽视。加息之后,地方债务将遭遇利息偿付困境,以及申请新增贷款难题。地方债务处理得好坏,反过来又会影响通货膨胀的控制力度。下面设想了几条可能路径:
  路径选择一—由央企从地方政府手里接盘项目。
  此前央企投得的无数“地王”,就是央企在为地方政府输血的方式之一。也可以由银行将项目坏账转让给中央所辖的资产管理公司。两者都是将地方政府的负债风险转移到央企身上来。央企由中央政府担保,而中央政府拥有印钞权,理论上不存在破产风险,只会引发通货膨胀。
  由于央企结算中心、利润中心都在北京,央企接盘的弊病是很难拉动地方需求,不能拉动地方需求的话,项目赢利的可能性比地方政府自营更低。只是作为权宜之计,将短剧痛化为长缓痛,是央企、银行和地方政府三方最容易采纳的选项。
  由央企兜底,还会对地方政府产生错误激励,使他们融更多资,开工更多项目,让中央政府不堪负担。中央需要以政治手腕打破地方政府的这种预期。
  路径选择二——由民企从地方政府手里接盘项目。
  民企优势是能够将总体性的金融风险化解为零星的企业风险,而且民企投资本身能够通过薪资、利润分配给自然人,产生消费需求。客观上提高了投资效率,降低坏账风险,还能平衡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充实二三线城市化基础。否则行政级别越低的县市,由于人口和资金外流,坏账风险比大城市大得多。毕竟城市化不是盖楼盖出来的,而是企业和就业人口聚集堆出来的。
  民企的困境在于融资渠道受限制,尤其是发行债券的权利没有开放。如果借此机会,开放民间金融,则民间金融释放出来的生产力,就足以抵消因为地方政府无效投资产生的通胀压力。
  路径选择三——财政联邦化。
  前些年钱颖一说中国是财政联邦制,与其说是客观分析,不如说这是比喻。某种程度上,地方政府确实有很大财政自主权,但是这种自主权是缺乏制度和法律保障的,顶多是一种习惯。更重要的是,地方财政缺乏破产机制。金融机构敢于放量向地方政府放贷,甚至主动放贷给地方政府,主要是由于地方政府没有破产之虞,其次是不会有政治风险。中国其实只有一级政府,理论上所有地方政府都是中央派出机构,只是为了管理方便,才用类似于财政包干的形式“分灶吃饭”。虽然各级政府都积累了大量资产,但是这些资产所有权比私人财产更不受法律保护,上级政府有权调拨、征用。
   引入地方财政破产机制,等于由分灶变为分家,取消中央与地方财政上的隶属关系。只有金融机构开始计算偿付风险,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地方政府负债膨胀难题,一劳永逸。不过短期内财政联邦化的可能性很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合作客户 国家发改委 商务部 财政部 文化部 卫生部 铁道部 农业部 外交部 工信部 人保部 司法部 民政部  银监会 保监会 全国政协 国家统计局 国家质检总局 药监局 海关总署 国税总局 团中央 国资委 中央党校 北京市委 北京市政府 北京市人大 北京市发改委 浙江政府 北京国际经济贸易学会 国家电网 中国银行 中海油 中石化 中石油 审计署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客户留言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9-2012 国信在线(北京)经济文化发展中心 京ICP备09031571号-1 北京网监备案号:1101051464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芳园西路40号 联系电话:010-64377788
国信业务:国信报告 国信数据 国信每日 国信咨询 国信项目 国信研究   如果您的网速较慢,请点这里:国信在线电信 国信在线网通 国信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