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之势:“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 |
2010-04-16 10:03:12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dulei 阅读次数:536
|
|
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2日召开会议强调,今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是中国最高决策层在2010年开始时向全国和全世界做出的最新政策动向宣示。这个宣示不仅有利于稳定国内市场参与者的信心,而且也会对处于缓慢复苏和高失业困境的美、欧、日等经济体产生巨大的鼓舞作用。 [10] [10] 在本轮全球金融危机中,世界经济学界一直在争论中国经济能否与世界市场趋势脱钩的问题,尽管有很多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已然用2009年增长8.7%的成绩证明了中国经济增长可以与世界经济脱钩,但实际上,做为即将在新一年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不会也不可能与世界经济脱钩。首先,中国经济是推动全球增长之重要引擎。所谓“引擎”就是提供需求,中国对石油、天然气、大宗原材料及美欧日等经济体的高附加值产品具有旺盛的需求,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基数的逐步扩大,这种全球发展引擎作用会越来越明显。此外,做为制造业大国,尽管中国与许多新兴市场经济体有供给方面的竞争关系,但大量的廉价商品输入欧美等经济体的客观效果就是有力地降低了这些国家的通胀率使其中产阶级和广大消费者直接受益。上述事实说明世界需要中国,实际上,中国更需要世界。中国经济在过去30多年快速发展中已形成了外向依赖型产业群、企业群、产品群和就业群,如果与世界市场完全脱钩,那种萧条情景将难以想象。此外,近几年来国人业以看清,庞大的中国经济和惊人的制造业生产能力实际上是以外部大宗原材料输入和石油进口为必备前提的,中国这样的经济规模和市场需求增速如果继续保持5年10年,如果不发生剧烈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惊人的能源革命,中国几乎什么东西都不够用,我们已的的确确同世界经济连为一体。由此可见,“脱钩论”显得根据不足。
既然中国经济已同全球经济融为一体,那么,中国在后危机时代的政策选择中充分考虑国际因素也是题中应有之意。早些年人们都说“美国一打喷嚏全世界就感冒”,如今开始“三十年河西”了,世界是否感冒常常与中国打没打喷嚏有关。因此,我们的决策层的最新调控政策宣示,我认为主要意义是对外而非对内。所谓保持政策宏观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其潜台词是中国的反危机政策肯定先不退出。这也算是给全世界的一颗定心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