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问题的根结在于制度缺失 |
2010-04-16 10:13:06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dulei 阅读次数:591
|
|
〓观局者语〓 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仍需反复讨论和修改,并且短期难出台。据介绍,这个方案共分四个部分,一是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增加对低收入居民的扶持,三是提高工资性收入,四是通过个人税收调节分配,其中个税将按照家庭为主体征收。 这四个部分中,增加农民收入和扶持低收入居民,可谓老生常谈,问题在于怎样用具体政策去实现;提高工资性收入和个税调节分配有一定新意。还在两年前,人们热烈谈论的是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似被忘却。个税按家庭征收,无疑也比按个人征收更客观和合理。提高工资性收入是一个重要的转向,相当于重新确认了工资作为分配核心的地位。对大多数人来说,工资是基本的甚至是唯一的收入来源,着力强调财产性收入,或者把增加财产性收入作为收入增长的主要方向,对靠工资度日的人们很难说是一个提高生活水平的希望,而对有财可理的人来说,则是将其幸福转变成一个自身理财能力问题,在整体思路上则蕴含着重资本与要素分配、轻劳动报酬的意味。 今年两会上,收入分配问题是一个高热话题,某种程度上,算是国家政治对近些年社会高度关注的贫富差距问题的一个回应。一线劳动报酬占GDP比重降低,收入的群体差距扩大,已是基本共识。按照九三学社在今年政协会上的数据,中国最低与最高收入群体收入倍差从1988年的7.3倍扩大到了2008年的23倍,一线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从1995年的51.4%下降到2007年的39.7%,居民收入占GDP比重从1992年的68.6%下降到2007年的52.3%,居民工资收入占企业成本不到10%,而发达国家大致上为50%。 在人们的日常谈论中,一些群体的工资拖欠问题、垄断行业的高收入问题、普通劳动者报酬与资本收益及管理阶层的收入保障之间的差距过大问题、公务人员的职业稳定性和工资福利远高于普通人的问题,是收入分配上的主要症结。而在人们的生活感受上,报酬问题引起的社会冲突增加,一般劳动者以其收入难以应对生活压力,更难维持未来的幸福想象,财富占有上两极分化明显,以及财富分配的结果难说建立于起点和规则的公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