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报告,称将按照人民币以形成机制改革的原则,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这是央行在时隔一年之后再次提到人民币汇率参考一篮子货币。有分析人士认为,这或许是中国改革汇率机制的前兆。
从改革开放以来,除个别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进行短暂调整时期外,其余时间基本上保持人民币盯住美元的状态。2005年7月汇改之后,人民币汇率盯住一篮子货币,并加大汇率的浮动空间,但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人民币又重新回到了盯住美元的状态。
此次,央行在《2010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称“按照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而在上一次发表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时,央行所用的措辞是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解读
这是时隔一年后央行再次在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重申了人民币汇改立场。这或许是人民币再次与美元脱钩的信号之一。在2005年,中国进行了一次较大力度的汇率制度改革,人民币改为盯住一篮子货币,并加大了汇率的浮动空间。不过,随着金融危机爆发,这一汇改进程暂时停止,人民币重新盯住美元。盯住美元的汇率安排虽然保护了贸易部门,但也给国内货币政策带来较大挑战。
这一表述与《二○○九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的内容相比明显丰富,后者的表述仅仅是“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这是一个明显的信号,人民币将退出盯住美元。在不久的将来,人民币将回到2005年7月21日汇改的轨道上来,一是市场供求为基础,二是参考一篮子货币调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他在接受相关媒体采访里称,这说明人民币汇率要动了,汇率形成机制也重新回归汇改确定的‘一篮子货币’原则,这个变化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