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PE浪潮:地方“货币化运动”的“另类融资平台” |
2010-05-17 11:25:26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dulei 阅读次数:545
|
|
PE是新兴产业孵化器,是地方政府另类融资平台,是社会资源货币化捷径……中国PE狂飙突进,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PE [10] [10] 从上海、北京、天津出现的竞争性优惠政策,到各地巨型产业基金的兴起;从银行、证券业的高歌猛进,到草根PE的遍地开花,一度被视为PE发展障碍的审核、融资和退出难题,都在无形中被逐渐消解和淡化,显示了这一新生行业极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
2007年修订后的《合伙企业法》为PE发展打开了制度之门。之后,无论监管部门、地方政府还是国有投资者、银行业、创业者,无论是外资巨鳄还是中国精英,都在混沌中开拓着这个行业的边界和规范。在设立、融资、投资、退出的每一个环节,都演化出与中国国情接轨的操作模式。
作为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和金钱资本的组合体,PE迅速被各方赋予了新的功能。监管者将它视为培养新兴产业、提供增值服务的孵化器;地方政府一度将它视为套取各方资金的另类融资平台、拉动GDP的新抓手;对于部分具有人脉和关系的内部人来说,PE则是将各种社会资源迅速货币化的稳妥途径。
正是由于PE提供的想像空间,使得这一行业呈现出了爆发式增长。面对不同力量的博弈,PE因其天然的市场化属性,业已逸出了管理层预设的发展轨道,从官办主导的模式向市场自生自发的方向狂飙突进。与此同时,围绕PE的争议亦尾随而至,从投资者的保护到利益输送问题,都成为监管者最为关注的话题。
2009年,删改多次的《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由发改委报送到国务院,但至今仍未获批准。当年年底,中国证监会在深圳举办研讨会,对于PE的监管模式,各方意见纷纭。
风起云涌:“现在中国似乎人人都能做PE,这是经济上升周期的一种特殊现象” 自2009年以来,几乎每隔几天就会有一家大型PE面世的报道,从上海到陕西,从金融、航天到农业、文化,覆盖了投资界的每一个角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