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中国经济或已真实显现“滞胀”迹象 |
2010-05-25 13:42:51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dulei 阅读次数:1004
|
|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近日说,“中国当前最大的问题,或者说危机是什么?是滞胀”。他说,滞胀在中国有特殊含义,西方国家经济增长速度1%以下甚至负数才是停滞,而中国6%就是界限! [10] 通常滞胀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经济停滞,包括生产下降、经济增长缓慢和波动、以及大量失业等。另一方面是持久的通货膨胀,以及由此引起的物价上涨。从近日陆续公布的一些数据来看,这一轮经济增长的高峰可能已经过去,而通胀预期正在如期变为现实。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由“高增长、低通胀”向“低增长、高通胀”的局面靠近。 首先来看经济增长指标,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8%,低于3月份的18.1%,更低于1至2月份的 20.7%。这符合去年底以来的预期:今年的经济增长率将逐季度降低。上半年的经济增长率可能会接近12%,而最后一季度的经济增长可能会降低到9%以下。至于高增长,消费零售实际增幅已经开始回落,房地产与外贸顺差今年对增长的贡献也难指望,而今年主打的投资拉动,一方面受制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融资可持续性,而今年监管层重点清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一旦融资不可持续,经济增长将停滞甚至倒退。另一方面,投资特别是房地产投资是当前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当前的房地产投资不可持续。4月17日国务院关于严格控制部分城市房地产价格上涨的通知下发之后,房地产投资能够延续多久成为一个问题。目前,多数城市的楼市成交量已经大幅缩水,从高层的态度来看,这次调控是“动真格的”,未来房地产市场趋冷可以预期。另外,被寄予厚望的“新36条”,真正落地恐遥遥无期。从政策面来看,今年宏观政策主调将在收与紧之间摇摆,高增长几无可能。 关于通胀指标,首先来看货币投放。4月份,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21.48%,增幅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低1.01和4.47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同比增长31.25%,增幅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高1.31和13.77个百分点。根据历史规律,以往M2上升至20%以上后6-12个月会出现高通胀。而中国此次M2上升至20%以上出现在去年上半年,因此今年二季度出现高通胀几无悬念。另外,而从年初以来,M2增速逐月缩小,前4个月的M2增速分别为25.98%、25.52%、22.50%和21.48%。而M1增速反复,前4个月的M1增速分别为38.96%、34.99%、29.94%和31.25%。特别是在4月份,M1、M2反剪刀差进一步扩大,这反映了存款活期化的强化趋势,暗示通胀压力增大。 其次,4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8%,环比上涨0.2%,涨幅创18个月以来的新高。早在今年2月份CPI涨幅就已经超过2.25%的一年期存款利率水平,我国市场进入实际负利率时期。据分析,4月份CPI走高主要是由食品和居住价格上涨推动的,因此4月份CPI走高属于结构性温和上涨,不是一种全面的物价上涨。虽然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仍然认为“比较温和,可以容忍。”但有判断认为,4月份CPI环比上涨0.2%,较上月-0.7%加快0.9个百分点,也较历史正常值-0.1%高出0.3个百分点,这也是年内首次出现CPI环比超过历史正常值的情形。预计二至三季度物价将进入加速上涨期,经济的高位运行以及粮食、猪肉、居住类等价格的变动将成为推动CPI上涨的潜在动力。国家发改委5月18日发布的预测称,二季度CPI仍将保持小幅上升的态势,后两个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可能在3%左右。另外,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延续大幅攀升势头,4月份PPI同比大幅上涨6.8%,比3月扩大0.9个百分点。4月PPI涨幅较大,表明通胀压力比较大。从分项数据看,涨幅较高的主要集中在能源和原材料领域。由于PPI终将传导至CPI上来,PPI的走高对推动CPI的上扬是有压力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