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政策目标多元化尤其是彼此之间存在冲突时,需要启用更多的工具和手段,而不是一边倒的政策紧缩。有待讨论的是,当前的政策思路对于处理可能出现的微型“滞涨”局面是否已完备有效,抑或需要做出某些调整。有两点值得特别讨论:政策退出步伐似还滞后于实体经济周期的上升,如何隔绝财政与金融之间的风险。
从最近发布数据看,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总体上是比较理想的,尤其是与欧元区的糟糕表现形成了鲜明反差;与此同时,也出现了通货膨胀走高、经济增速似乎见顶的不良征兆。未来的数据很可能会进一步确认宏观层面出现的微型“滞涨”格局。对此,宏观政策需要有所准备,以适时做出调整。
物价正在以超出预期的速度上涨。4月CPI上涨至18个月来的新高,也略高于市场主流预期。受去年基数较低等因素影响,预计未来三四个月的CPI将继续上升,甚至有望接近5%。很多人推测,四季度的CPI会明显下降,但现在看来这种可能性正在变小。在我们看来,年终的通胀率可能仍会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全年物价涨幅很可能会超过3%的目标。
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新增信贷规模等指标,4月均高于一季度均值,显示出经济发展势头在进一步高涨。但我们认为,这种温和过热的态势不大可能持续下去。货币供应增速逐月下降,信贷规模得到严格控制,宏观经济继续过热不具备相应的政策环境。今年以来,中央财政刺激的力度明显下降,随着房地产新一轮严厉调控政策逐渐生效,房地产投资将明显回落,此外,信贷紧缩、淘汰落后产能以及限制地方融资平台膨胀等政策,也将抑制地方政府投资的动能。鉴于其他主要经济体需求的疲软,中国出口只能温和增长,外需将不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