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探底缺乏共识背后的逻辑与风险 |
2010-06-11 10:22:38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dulei 阅读次数:520
|
|
6月初G20财长和央行行长釜山会议开幕前夕,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发表讲话称,各国央行在收紧政策时不能过急或过慢,而应根据“本土因素”选择加息和退市的时机。这种态度显然与美国在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呼吁各国保持货币政策同步的积极表现形成了鲜明反差。 [10] 对于美国而言,全球货币政策要同步还是不同步,完全取决于其“此一时、彼一时”的投机需要。但是,随着各国经济联系更为密切,一国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也越来越大。如果无视这一事实,否认货币政策协调的必要性,势必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经济埋下更大隐患。低估欧洲债务危机风险、过早抛弃国际货币政策协调,或许正为下一次危机的全面爆发埋下了导火索。 ●观局者语 有观点称,尽管全球的宽松货币政策是同步的,但恢复紧缩并不需要同步。应当说,这种观点听上去有一定道理: 其一,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不同步是一个客观事实,而货币政策表现出来的差异性正是全球经济复苏不同步的自然反映。正当欧洲还在为债务危机从希腊蔓延到南欧和东欧而焦头烂额之际,巴西等新兴市场国家却深受国内资产泡沫的困扰;至于印度,更是一条腿已踏入了通胀泥潭。因此,是加息、降息还是维持利率水平不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国央行对本国经济形势的评估。 其二,各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或制度不一致,客观上也使货币政策转向有先有后。在退出问题上态度积极的新西兰、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央行奉行的是严格通胀目标制。反观宣称实行“隐性通胀目标制”的美国,并不存在这种压力,相反失业率过高使其遭受政府和国会的双重压力。 其三,从理论上讲,央行在探讨做出关键政策决定时,应尽可能地摆脱来自政治层面的压力和干扰,以确保政策制定的独立性。而国际货币政策协调通常被视为大国间政治合作的产物,某种程度上存在央行独立性被侵蚀的可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