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信在线 国信在线
北京国信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邮箱登录: 密码: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国信在线首页
业务介绍 中心概况 数据库 公共政策研究 市场竞争情报 案例介绍 国信客户 人才招聘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请输入验证码
重点要情
危机情报 危机情报
行业发展 行业发展
服务项目 服务项目
图书开发 图书开发
 首页 >> 学术前沿 >> 学者研讨 >> 文章页
温克坚: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2010-06-11 16:32:47 来源:草根网 作者:dulei 阅读次数:861

  清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的政策风声一阵紧过一阵。5月2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讨论了这个问题,发出通知要求加强对融资平台公司的融资管理和 银行业金融机构等的放贷管理,同时坚决制止地方政府违规担保承诺行为。而在实际操作中,多家商业银行已暂停地方融资平台信托贷款。

  现在许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自有资本比例低,融资杠杠高,同时项目周期长,项目回报低,导致将来还贷困难,银行信贷处在高风险当中。因此银监会高调警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要求金融机构采取措施,进行风险防范,有充分正当的理由。

  不过当局做事喜欢一窝蜂。当地方融资平台问题浮现,地方政府负债成为热点话题的时候,各种应对政策,接连杀到。从银行自查,银监会下令,再到国务院通知,政策力度不断加强,以致现在商业银行近乎一刀切,暂停了对地方融资平台信托贷款。 如果这些措施充分落实,那么无疑将给各地如火如荼的铁公鸡项目和各类市政工程项目浇上一盆冷水,这可能导致大量的半拉子和烂尾工程,导致巨大的资源浪费。这种后果无疑极为糟糕。

  地方政府被迫在相互冲突的政策空间里寻求出路。地方政府将被迫和商业银行,银监系统,以及发改委等职能部门展开大量的博弈,力求减缓或者对冲政策力度,获得融资优先权,保全辖区内重点项目进程。这导致官僚系统大量的内耗,并且促使资源的进一步错配。

  因此,无论采取何种措施来处置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都只能减少而不能阻止这样一个灾难: 要么带来巨大的资源浪费,要么导致巨大的银行坏账。这个结果并不让人惊讶,早在2009年所谓积极财政政策被当成政治任务动员和推动的时候,这个结果就已经铸就,学界对此也有充分的警示。只不过,当时官方的论调是为了保证经济增幅,付出这些代价似乎是可以接受的。 其实,对于这种不顾经济合理性的保增长压力,地方政府一开始并不十分配合,因为客观上地方受制于配套资金匮乏的现实。只是在政治压力不断增加的基础上,地方政府终于开始了一轮非理性的融资狂潮。

  甚至在半年以前,这种政治压力还是官方舆论的主流。我在以前的一篇短文《不要逼地方政府作恶》曾经罗列了这些现象。

   “10月15日左右,由中纪委牵头,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组成的中央检查组,将陆续奔赴各省,重点检查4万亿投资中,中央项目的地方配套资金到位情况。

  出发前,财政部再次下发《关于加快落实中央扩大内需投资项目地方配套资金等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指出地方各级政府土地出让收益等各类政府性基金等收入,可以用于地方政府筹集配套资金的渠道。以解决中央投资项目中地方配套资金缺乏的问题。

  这是中央政府一个多月以来,第三次下发督促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到位的通知。也是中央政府首次在文件中指出,地方土地出让收益,可被用于中央投资项目配套资金。

  在目前的体制下,短期目标才是政治层关注焦点,因此政策经常玩过山车。半年以前决策层还宣称要积极财政和宽松货币,不断施压要地方放胆花钱;半年以后政策虽然没有变调, 但是连串紧缩措施,让地方无所适从。我相信,官僚体系内的幽怨远超民间。

  地方融资平台闹出的这幕悲喜剧如何收场,值得观察。不过谁来回答那个古老的追问: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合作客户 国家发改委 商务部 财政部 文化部 卫生部 铁道部 农业部 外交部 工信部 人保部 司法部 民政部  银监会 保监会 全国政协 国家统计局 国家质检总局 药监局 海关总署 国税总局 团中央 国资委 中央党校 北京市委 北京市政府 北京市人大 北京市发改委 浙江政府 北京国际经济贸易学会 国家电网 中国银行 中海油 中石化 中石油 审计署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客户留言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9-2012 国信在线(北京)经济文化发展中心 京ICP备09031571号-1 北京网监备案号:1101051464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芳园西路40号 联系电话:010-64377788
国信业务:国信报告 国信数据 国信每日 国信咨询 国信项目 国信研究   如果您的网速较慢,请点这里:国信在线电信 国信在线网通 国信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