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海归从政现状及仕途调整策略 |
2010-06-22 16:29:36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gosense 阅读次数:1206
|
|
目前,在中央决策层,海归占比越来越高,其在中国政坛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然而,很多海归在政坛面临这样的困局:缺少体制内经验;科研人才的客观局限;基层经验和业绩的缺失;对个人物质生活和社会地位的过分追求等等。但不应该单纯地把海归目前在中国政坛的困局完全归咎于客观,海归们也需要经常在自己身上多找找原因。尤其是在社会日渐开明的前提下,海归群体对中国政坛所起的作用只会越来越大,虽然这需要时间,但也许更需要的是海归本身的意愿和决心。 [10] 海归从政早已不是一个很新鲜的话题,从表面上看,海归在中国政坛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有的甚至已经进入决策层面。根据布鲁金斯学会的数据,中共十七大的371名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中,海归比例已超过一成,预计在中共十八大上,这个比例会提高到15%到17%;部长、副部长、部长助理级官员中,海归占两成一,尤以金融和外交领域的海归部长级官员最多。 海归的定义被赋予了多维性,除了在海外生活和工作的年限以外,一个重要的属性就是自费海归和公费海归的区别。上面提到的海归官员大多是政府资助的公费留学生。尽管一些公费海归回国后能够为中国政坛带来新鲜的想法,但由于身份的原因所带来的变化依然有其局限性,而且这些海归所服务的政府部门还是集中在以外交、外贸和金融等为代表的技术性领域。至于自费海归,这个群体近年来在中国经济和科研领域贡献突出,但在人文和观念方面的成绩相比之下似乎乏善可陈,当然这也包括执政和公共管理领域。 首先,自费海归由于大多在海外时间较长,缺少体制内经验,很难熟悉和适应国内官场各种或明或暗的规则,即使能够勉强进入体制内部,因为“斗争经验”不足也很难在目前的体制下存活下去。 另外,改革开放以来,出去较早的海外留学生大多是理工科学生,这些人即使归了,感兴趣的也是诸如“千人计划”这样针对科研人才的海归项目,无论从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缺乏进入甚至影响中国政坛的条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