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信在线 国信在线
北京国信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邮箱登录: 密码: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国信在线首页
业务介绍 中心概况 数据库 公共政策研究 市场竞争情报 案例介绍 国信客户 人才招聘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请输入验证码
重点要情
危机情报 危机情报
行业发展 行业发展
服务项目 服务项目
图书开发 图书开发
 首页 >> 学术前沿 >> 学者研讨 >> 文章页
郑永年:中国的“房地产病”
2010-07-27 08:54:54 来源:搜狐博客 作者:dulei 阅读次数:788

  今年3月以来,中国中央政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出台了一系列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和措施。近来房地产的价格似乎有些下降。有关部门出来说是调控政策初见成效。但实际上,中国的房地产的弊端,可以说是已经积重难返,在“初见成效”的表象下酝酿着更大的危机,不仅仅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危机,而且也是政治学意义上的危机和社会学意义上的危机。对目前的房地产情形,人们往往用“官商大斗法”、“官商拉锯战”等来形容。不过,在中央政府和方方面面既得利益的较量背后,反映出来的则是在快速形成的“房地产病”。

  房地产调控使人们赫然意识到,中国各种利益集团已经强大到何种程度,它们可以或抵制或影响中央房地产调控政策。在地方政府、银行、开发商等多种强势利益集团面前,中央政府的权威显得极端的微弱。尽管中央政府“雷声大”,但到了这些利益面前,可以说是毫无“雨点”。从投机者到地产商,仍在豪赌未来房地产的升值预期。发展商可以暂时推迟新楼盘,从而使得楼价坚硬;而房屋租金在近期更离奇直线上升。很多城市如上海、杭州、深圳、南京等的第三套房贷,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对中央有关部门来说,对房地产也已经产生了某种恐惧症。在1990年代,房地产占中国的GDP还是很小的一部分。但在短短的数年间,房地产竟然成了中国的主柱产业。这里当然有一个政策思路问题。很少有国家把房地产当成主柱产业。因为房地产是一个特殊的社会产品,很多国家视房地产首先为社会政策,而在实现社会政策过程中配置以经济政策。在中国,当经济缺少新的增长源时,各种经济利益集团就转向了房地产。很多年前,就有权威政策研究人士说,中国要学美国,把房地产做成主柱产业。直到最近仍然有政府权威人士坚持说,房地场依然是中国的主柱产业。(应当指出的是,金融危机前美国的房地产产业的兴旺,主要是为了让低收入阶层有住房,因此明显具有社会主义的色彩,只是走过了头;而中国的房地产业则完全相反,是剥夺了低收入阶层的住房权。即使主观上的动机可能不是这样,但客观的效果就如此。)

  房地产绑架了中国经济

  在各种利益的推动下,没有多少年,房地产俨然成了总体GDP(国内生产总值)的主体。从经济结构来说,因为涉及到那么多的行业,房地产也是中国的基础产业。一旦房地产出现问题,那么与之相关的所有行业,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对财政的影响更大,在地方层面,来自土地和房地产的收入,已经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房地产一旦出现问题,地方财政马上就显危机。究其实质来说,房地产在中国就像金融业在美国,“太大而不容倒闭”。

  从这个角度看,房地产早就牢牢绑架了整个中国经济,也绑架了为中国经济增长负责的中央政府。中央有关部门不是不知道房地产这样下去会走向何方,但是一触及到核心问题,往往是退避三舍,面对问题要不力不从心,要不无心应战。因为房地产的影响实在是太大,造成了谁也不想真正想碰这个问题的局面。很明显,各方面为了调控房地产而出台的一些举措,与其说是要促进房地产的转型,倒不如说是为了暂时的控制。各种相关利益都不想看到房地产的转型,所谓的调控也只是为了应付中央的政策。

  各种既得利益实际上使用着它们的无限绑架能力,促使着房地产的无限升值。价位越高,房地产商、银行和投资(投机)者的利润率就越高,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也随着走高。在这种利益链条的驱使下,房地产制造着越来越大的泡沫。谁都知道,要房地产无限升值是一种不可能的使命,尤其是在中国。房地产本来是一种社会产品,需要社会的大多数来购买和消费。但中国的房地产显然已经远离经济学意义上的“供求平衡”,一方面是商品房的大量积压,另一方面是大多数人购不起房。这里的潜台词就是:中国的房地产是人为炒作上去的,因此隐含着巨大的泡沫成分。当房地产成为了少部分人的炒作物时,其发展就是不可持续的。

  在一些地方,房地产的发展已经接近顶点。最近,在中央调控房地产的呼声中,一些地方突然对征收房地产税显现出很大的兴趣来。但是,地方政府的动机根本就不是为了人们所想象的要调控房地产,而是为了财政收入。一些地方,前些年大量出让土地,到现在土地已经卖得差不多了。土地财政接近尾声,就需要新的财政来源。房地产税就不可避免。敏感的观察家早已经预期,地方政府会不可避免地成为推动房地产税的主角。一旦土地卖完,即使不让地方政府征收房地产税,他们也会创造出各种名目繁多的“费”。这种情形不久之前就在农村上演过。就是说,在房地产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很容易从发展型政府转化成为掠夺型政府。

  房地产既然成为主柱产业,也不可避免有效制约着其他产业的发展。因为房地产的高额利润率,地方政府、银行和其他各种经济角色这些年把大量的资源投入于房地产,在制造房地产泡沫的同时,大大限制了其他方面的投入。尽管中国经历了高速的经济发展,但在研究与发展、技术创新、教育等方面的投入,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十多年前就说教育投入要占GDP的百分之四,但到今天还仍然在说,尽管政府财政收入在这期间不知道增加了多少倍。中央政府尽管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但一旦到实际执行部门,中小企业,尤其是民办企业仍然处于歧视地位,不发达仍是中小企业的主要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中国的“房地产病”已经变成了一些依靠资源(例如石油)致富的国家的“资源病”。在资源型国家,除了出卖资源,从早期的什么都不用发展,演变到后来的什么都没有发展,什么也发展不了的局面。

  房地产成为中国产业升级的阻力

  无论是早期的发达国家,还是后来的日本、亚洲新兴经济体,在工业化到达一定阶段的时候,产业界的关键词是便是“产业升级”。在亚洲,自日本开始,政府部门还有了一个新的概念,即“产业政策”。产业政策当然是为了推动产业升级。产业界的自觉,加上政府的大力推动,亚洲新兴经济体的产业升级,远比早期发达经济体来得快。但在中国,尽管也面临着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巨大任务和挑战,但无论是产业界还是政府,这些年的关键词则是“房地产”。在一定程度上,房地产也已经成为了中国产业升级的一大阻力。只要房地产还是那么有利可图,还会继续吸引大量的投资,减少投资者对上述科研、教育等方面的投入。而正是这些方面的投入,一个经济体才能够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毫无疑问,尽管房地产可以给既得利益带来短期的巨额利益,其已经成为了国家整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同时,房地产也在破坏和摧毁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自古具有“居者有其屋”理念的中国人来说,这一点不难理解。更为重要的是,房地产搞不好也会造成政治危机。从眼前来说就是越来越多的人买不起房子,甚至租不起房子。从长远来看则是激化官民矛盾,酿成社会稳定危机。过度依赖房地产,其它就发展不起来,政府的税基必然逐渐缩小。一旦财政危机出现,政府又必然千方百计地从社会吸取财富。土地是历代皇朝更替的主要根源。在与土地紧密相关的房地产问题每况愈下的情况下,人们就不得不正视社会稳定危机的可能性了。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合作客户 国家发改委 商务部 财政部 文化部 卫生部 铁道部 农业部 外交部 工信部 人保部 司法部 民政部  银监会 保监会 全国政协 国家统计局 国家质检总局 药监局 海关总署 国税总局 团中央 国资委 中央党校 北京市委 北京市政府 北京市人大 北京市发改委 浙江政府 北京国际经济贸易学会 国家电网 中国银行 中海油 中石化 中石油 审计署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客户留言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9-2012 国信在线(北京)经济文化发展中心 京ICP备09031571号-1 北京网监备案号:1101051464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芳园西路40号 联系电话:010-64377788
国信业务:国信报告 国信数据 国信每日 国信咨询 国信项目 国信研究   如果您的网速较慢,请点这里:国信在线电信 国信在线网通 国信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