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信在线 国信在线
北京国信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邮箱登录: 密码: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国信在线首页
业务介绍 中心概况 数据库 公共政策研究 市场竞争情报 案例介绍 国信客户 人才招聘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请输入验证码
重点要情
危机情报 危机情报
行业发展 行业发展
服务项目 服务项目
图书开发 图书开发
 首页 >> 学术前沿 >> 海外观察 >> 文章页
中国高铁远征海外强势走出
2010-07-27 09:50:05 来源:香港《大公报》 作者:dulei 阅读次数:973

  中国高铁正在改变世界铁路市场格局。从2004年引进西方高速列车,短短六年间,中国已经从“引进、消化、吸收”的起步阶段,进化到向外输出阶段,并成为世界的领跑者。 
  中国正准备打造一张“新东方快车”高铁网,预计未来十年内中国高铁就能在欧亚大陆上疾驶。一旦建成,由北京搭火车到伦敦仅需48小时。 
  分析人士表示,中国高铁已然成为最有价值的出口产品。中国高铁走出去对于实现“中国制造”由低端向高端发展、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有关专家表示,中国高铁出击海外将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商业利益,但是中国高铁走出去将面临诸多困难。 
  强势“走出去” 
  中国在海外建设高铁网络,中国承诺提供技术、设备和高速列车,并且承担那些愿意向中国输出自然资源的国家建设高铁的费用。 
  近年来,中国铁路走出去已迈出重大步伐,美国、俄罗斯、巴西、沙特、波兰等国家已明确表示希望中国铁路参与他们的高铁建设合作。铁道部组织国内有关企业开拓境外铁路工程承包和装备出口市场。 
  有“核心武器” 
  俄罗斯是一个铁路大国,其铁路总长8.76万公里,居世界第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曾帮助中国修建铁路。如今,中国将帮助俄罗斯修建高铁。中国为何能吸引俄罗斯?中国高铁的优势何在? 
  有关专家表示,中国的高铁建设技术和高铁工程质量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中国高铁在设计、建设、制造方面也拥有绝对优势。 
  从2004年正式引进国外的技术,到目前成为拥有高铁里程最长的国家,中国高铁扮演着高速铁路行业黑马的角色,从引进技术到吸收创新,高铁核心技术也成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资本。 
  中国高铁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了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 
  到目前为止,中国高铁技术正在实现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已经申请946项高速铁路相关专利授权。 
  据称,世界具备整体出口高铁技术的国家屈指可数,只有日本、法国、德国等极少数国家。目前,中国高铁就可以具备这样的实力。在设计、建设、制造成本方面也拥有绝对优势。 
  有关专家表示,相比日本和欧洲,中国生产的高铁列车具有很强的成本优势。中国高铁的建设成本1公里仅为1.5亿元人民币,比其它国家低20%左右,而成本低才能打开国外市场。 
  近年来中国明确了转型升级、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在这样的关键机遇期,中国高铁走出去顺应了国家战略,这对于实现“中国制造”由低端向高端发展、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于中国而言,高铁与船舶同样属于最适合大力发展的出口产业。因为其不仅要使用大量人力,能够为我国创造较多就业机会,而且技术密集、资本密集,正符合中国当前人力和资金充沛、努力推进产业升级的现状。 
  助经济转型 
  中国高铁“走出去”与多国的技术贸易合作生动证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切实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科技实力与科技含量,必将从根本上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高中国企业应对贸易保护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高铁出击海外的首次尝试遭遇挫折。7月15日,中国南车集团证实,南车牵头的联合体已经放弃沙特阿拉伯麦加─麦地那“朝圣高铁”项目的竞标。 
  南车集团相关负责人透露,中国高铁成本上确实有优势,但在运营经验上积累不够,迄今没有一条高铁进入盈利模式。相对于技术风险,海外运营风险更难掌控。动辄上百亿美元的高铁项目,如果客流没有保障,很容易陷入后期运营的巨额亏损,这是中国企业出击海外高铁市场面临的最大挑战。 
  分析人士指出,拓展中亚和东欧市场也将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商业利益,但是修建一条亚欧高速铁路对中国来说仍面临着诸多困难。如巨额资金的筹集问题、海外铁路运营难题等等。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合作客户 国家发改委 商务部 财政部 文化部 卫生部 铁道部 农业部 外交部 工信部 人保部 司法部 民政部  银监会 保监会 全国政协 国家统计局 国家质检总局 药监局 海关总署 国税总局 团中央 国资委 中央党校 北京市委 北京市政府 北京市人大 北京市发改委 浙江政府 北京国际经济贸易学会 国家电网 中国银行 中海油 中石化 中石油 审计署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客户留言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9-2012 国信在线(北京)经济文化发展中心 京ICP备09031571号-1 北京网监备案号:1101051464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芳园西路40号 联系电话:010-64377788
国信业务:国信报告 国信数据 国信每日 国信咨询 国信项目 国信研究   如果您的网速较慢,请点这里:国信在线电信 国信在线网通 国信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