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凉意嗖嗖”可能促使行政效率提高 |
2009-05-05 14:24:07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gosense 阅读次数:1441
|
|
北半球的春意越来越浓,春寒越来越少,正是花红柳绿之时。虽然宏观经济数据喜忧交杂,许多人的情绪却在好转,认为中国经济已经触底,接下来的回升指日可待。对此我们却没有那么乐观,即使继续推行各项刺激政策,无论中国还是全球经济,恐怕都不会快速转暖。
近期A股走势,也在印证我们的判断。4月22日,上证指数在艰难上摸2579点的反弹新高后大幅跳水,其后两天连续震荡,个人和机构投资者减仓离场迹象明显。这表明看空市场的力量占据压倒优势,缺乏经济基本面和企业盈利支撑的上涨行情,穿不破隐形天花板。 我们相信,这是比较接近真实情况的。因为在中国,多数国民和企业仍在承受经济之冷,仍在努力争取转暖的生机,生活与生意的种种压力,让大家很不轻松。
当然,并不是所有中国人都在过着紧张的日子。从中央到地方,行政开支虽有收减,但以4万亿元经济刺激为代表,政府主导下的大规模项目投资,以及猛增至8500亿元的财政预算赤字,事实上给了政府部门更大经济权。与此相关的项目审批、财政支付等权力,容易创造新的潜在寻租空间,可以说,政府部门感受的经济之冷,会比多数国民和企业要少。 这当然很不公平。我们期望,这一次的寒冷,应当推动国民消费与就业转变,敦促企业转型和产业升级,但也应当对政府角色转变、权限设定及相关体制机制改革,起到巨大促进作用。比如,能否强制政府部门大规模收缩开支,以达到向高效行政转变的目的?
这就要求决策者,敢于从国家战略高度从长计议,坚决推行。因为这是中国真正完成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步骤,我们别无选择,迟早要有突破。多年改革已形成一个共识,明晰政府部门的职能定位,减少干预经济的权力,只能从体制机制创新与深层改革入手,减少政府权力,降低财税收入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充分放权让利于民间、企业和地方。
我们看到,在这一轮经济刺激中,政府再度担当重任,投资拉动效果比较明显。但其中主要还是走老路的惯性之举,缺少对体制机制的重大突破。因此即使解决了眼前的经济问题,后遗症也会不少。什么样的政策,符合当前和长远发展所需,决策者需要想得更清楚。
而恰当政策的重要性,对于制止经济崩溃极为关键。从全球情况来看,面对经济衰退,只要政策刺激得当,比如更多地转向收入增长并鼓励消费,经济恢复的时间会较快,且可以避免一些后遗症。反之,如果政策刺激不当,过于依赖投资拉动的惯性,过度追求短期“止落回稳”,即使经济迅速恢复,代价也会很重,甚至不排除经历一个漫长的恢复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