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信在线 国信在线
北京国信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邮箱登录: 密码: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国信在线首页
业务介绍 中心概况 数据库 公共政策研究 市场竞争情报 案例介绍 国信客户 人才招聘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请输入验证码
重点要情
危机情报 危机情报
行业发展 行业发展
服务项目 服务项目
图书开发 图书开发
 首页 >> 学术前沿 >> 海外观察 >> 文章页
华尔街日报:经济规模世界第二 中国怎样影响世界
2010-08-26 15:56:13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dulei 阅读次数:702


  周数据显示中国经济规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如果说其中揭示了什么的话,那就是它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正与日俱增。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可能只有日本的十分之一,但在贸易方面,中国举足轻重的地位却是无可争议的。
  
  这种地位形成了“中国价格”,也就是中国的巨大需求决定着一系列产品和大宗商品的价格。现在你还可以预计,未来10年,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增长、演变,其巨大的经济规模还有可能决定大量其他资产类别的命运。
  
  中国近期历史中,很大一部分时间的主题都是它作为一个代工出口中心而崛起,压低了包括电视机和玩具在内的一系列产品的价格。成为世界工厂还有一个后果,即中国也成了从铁矿石到金属铜等一系列硬商品(hard commodity)的定价者,最终掌握着全行业、甚至一些国家的命运。
  
  所以在过去10年左右的时间里,一种有效的投资方法就是沽空中国生产的任何东西,因为其价格将会下降,同时做多中国消费的任何东西,因为其价格将会上涨。
  
  但随着中国经济的演变,这条规则也需要更新。由于通胀压力的增加和工资的上涨,西方生产商盲目利用中国不断降低的成本的时代似乎已经结束。
  
  与此同时,价格的上涨正沿着价格链而扩散。中国的工业机器现在不仅在为硬商品定价,而且也为一软列软商品(soft commodity)和食品定价。由于中国的原因,美国、欧洲的一般消费价格很可能也会跟着上涨,而不是下跌。
  
  展望未来,我们可以期待中国增长的影响方式会出现新的变化。在中国国内,代工工厂受人关注的程度应该会下降,而不断增加的消费阶层受关注的程度会不断上升。我们还可以期待中国封闭资本市场的复杂化、国际化程度得到提升,企业更加渴望走出国门,在海外实现扩张。
  
  随着巨型国有企业纷纷上市,中国已经给资本市场带来了提振。去年,中国企业在香港和上海上市筹资的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今年,在中国农业银行(Agricultural Bank of China Ltd.)实现全世界有史以来最大规模上市之后,这种情况应该还会重演。中国银行业的规模现在已成世界最大。
  
  随着人民币日渐国际化,中国资本市场也是值得密切关注的领域。目前似乎欧元、黄金,及上周韩圆的走势,都越来越需要考虑到中国政府下一步如何部署其2.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
  
  目前中国严格管理其汇率、利率及跨境资本流动,这些政策的任何调整都将产生巨大影响。这一管制及国内投资机会有限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内地资金热衷于寻找另类投资,无论是艺术品、房地产、葡萄酒还是古董。
  
  以香港为例,香港地产市场已成为内地资金的投资热点,香港地产价格已被推至1997年以来未见的高位。上周地产中介中原地产(Centaline)公布,今年上半年香港三分之一的高档新盘是由中国内地买家买走的,从而揭示了中国内地购买力的力度,而这一数据还不包括通过公司买入的房产,如果要是包括,该数据应该更高。
  
  这一现象还出现在其他城市,不过数量较少。莱坊房地产经纪公司(Knight Frank)公布,来自内地和香港的中国人购买了伦敦十分之一的新建房产。
  
  一些投资需求是可以理解的,但在分析这些新资本流动时另一个需要深思的因素是,中国所谓“灰色”或准合法资金占多大比例。根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提供给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 AG.)的报告,中国存在高达1.4万亿美元非法、未经申报的收入。
  
  这可能使一些面向中国地产的解决负担能力的措施显得不那么紧迫。但这类资金对国际资产类型究竟有何影响就值得仔细考虑了。如果资本从未有真实的价格,那它还能理性地运作吗?例如,如果获得资金的方式可能较为可疑,那么在香港买一套公寓的价格就是次要的了,首要的是能在中国内地管辖范围以外、具有高流动性的市场获得资产。
  
  得益于中国内地的经济增长和内地对资产价格的影响是呈现在香港决策者面前的一个问题。与此同时,应该记住如果中国能够带动一系列产品的国际价格上涨,那么反之亦然。如果中国经济放缓或政策出现重大调整,亦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合作客户 国家发改委 商务部 财政部 文化部 卫生部 铁道部 农业部 外交部 工信部 人保部 司法部 民政部  银监会 保监会 全国政协 国家统计局 国家质检总局 药监局 海关总署 国税总局 团中央 国资委 中央党校 北京市委 北京市政府 北京市人大 北京市发改委 浙江政府 北京国际经济贸易学会 国家电网 中国银行 中海油 中石化 中石油 审计署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客户留言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9-2012 国信在线(北京)经济文化发展中心 京ICP备09031571号-1 北京网监备案号:1101051464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芳园西路40号 联系电话:010-64377788
国信业务:国信报告 国信数据 国信每日 国信咨询 国信项目 国信研究   如果您的网速较慢,请点这里:国信在线电信 国信在线网通 国信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