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部长蔡武: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
2010-09-02 09:43:35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dulei 阅读次数:839
|
|
记者:7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发表了关于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讲话。您怎么领会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部署? 蔡武:胡锦涛总书记7月23日的重要讲话,是迄今为止关于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最完整、最权威、最系统的论述,文化系统要重点学习、深刻领会讲话中的以下重要论断。 党的十六大以来,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部署,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生活幸福安康,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也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文化工作存在四个“不适应”,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发展的现代传播手段、不断扩大的对外开放、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形势相比,还不完全适应。当今世界,文化产业日益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日益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推动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已成为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途径,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的四项工作:一是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二是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制,三是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四是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文化系统要深入学习,着重领会以上重要论断,切实抓好四项工作任务,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 记者:当前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是什么? 蔡武:一是还存在制约文化科学发展的观念和认识。例如,一些地方和部门还没有把文化放到应有的位置,还存在着对文化忽视、轻视、偏视的观念,把文化建设视为是软任务,认为可抓可不抓。再如,在对待民营文化发展问题上,虽然民营文化与国办文化在法律上的平等地位已经确立,但不少地方还存在以所有制身份论贵贱的倾向,存在“恐私”、“拒私”的思想,认为民营文化企业是麻烦的制造者,只有国营单位才更可靠、更便于管理等。 二是文化发展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据测算,我国文化消费支出总量应该达到4万亿元以上,而目前尚不足 l万亿元。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无论是公益性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所能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都还缺乏,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是应用高新科技的意识薄弱,应用能力不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的新型媒体建设、动漫、网络游戏、高新舞台技术、网络音乐等新的文化业态发展刚刚起步,传统产业中的文化产品科技含量偏低,缺少文化素质与科技素质兼备的复合型创意人才,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有利于文化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在文化管理理念上,还是存在依靠行政命令的思维定式,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 四是文化发展缺乏有力的智力支持和完备的制度保障。文化繁荣发展关键是人才。当前,文化艺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一方面大量艺术人才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社会需要的人才又供应不足。 五是来自另一方面的问题。由于思想的解放、体制的改革、经济的成长、传播手段的突飞猛进,在形成一片热气腾腾的文化生活的同时,转型期社会的特征也十分明显,对于市场力量的片面接受,传媒的炒作,社会生活中的浮躁,急功近利的行为,文化与文艺中的低俗、媚俗,包括谩骂、造谣、生硬搞笑、炒作、过度包装乃至各式胡说八道。缺少经典力作,缺少振聋发聩的文艺高潮,缺少学术创新与文化发现,缺少大师式的文化权威。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泛漫汪洋的文化,必然是包含着大量低俗伪劣浅薄的货色。 记者:我国文化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是怎样的? 蔡武:就国际环境而言,我国的文化建设与文化交流,既有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上升,国际社会对中国模式和中华文化高度关注所带来的有利契机,也有西方国家加紧对我国实施文化渗透、西方价值观冲击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二者纠缠在一起,相互影响。 一是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浪潮中,文化软实力竞争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内容。文化软实力主要包括:价值观念的影响力,政治模式和主张的号召力,在国际舆论中的话语权,文化的影响力和亲和力,传播能力等。这些要素对内体现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发展力、向心力、感染力,对外体现为国家影响力、亲和力、吸引力。 二是构建和谐世界,开展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对话,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越来越成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潮流。不可否认,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西方的强势文化企图一统天下,广大发展中国家竭力维护自己的文化特性,防止被西方强制同化,他们手中最有力的武器是强调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性。 三是国际金融危机对国际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进一步引起了各国对人类社会发展模式的深入思考。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关于增长模式、发展模式的讨论在世界范围里方兴未艾。新自由主义、“第三条道路”等各种方案纷纷出笼,“你方唱罢我登场”。发展模式的背后,或曰其深层次,实际上蕴含着文化背景的不同,意识形态的冲突。 四是在软实力竞争中西强我弱的状况没有根本扭转,我国文化软实力与我国国际地位不相适应,与作为文化资源大国的地位不相适应。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渠道有待拓宽,方式方法还有待完善,文化贸易逆差局面有待进一步扭转。政府主导、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的机制有待健全,需要大大加强地方和民间的力量。 记者:对下一步开展文化工作的具体思路是什么? 蔡武:一是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和实现公民基本文化权益。二是进一步繁荣艺术生产与创作,为人民奉献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三是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四是紧紧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五是深入开展对外及对港澳台文化交流,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六是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记者:您对“文化的市场化、产业化”的说法怎么看? 蔡武:我要纠正这种说法,首先要明确,我们从来没有提出过这样的命题,这个命题本身是片面的、不科学的,甚至是错误的。我们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形成的新的文化发展理念里,把文化形态分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形成了两翼齐飞、两轮驱动的理念。凡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都必须是政府主导,依靠财政投入,在这个领域里,市场法则不起作用。这是政府的职责,要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文化需求。不存在“市场化”的问题。只有在经营性文化产业领域,才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引进新的体制机制,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记者:对加大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有哪些措施? 蔡武: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工作依然薄弱,经费投入与保护需求尚有较大差距;基本建设与文物保护的矛盾依然突出;文物安全形势依然严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传承制度还有待于创新。 今后一个时期,要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不断加大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重点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开展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活动。鼓励在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增加传统文化课程,广泛开展吟诵古典诗词、学习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组织丰富多样、健康有益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开展好“我们的节日——中国传统节日”,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要组织各具特色,包含丰富内涵、浓郁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活动,充分发挥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功能。 二是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继续摸清家底,推进全国文物普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开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评审。实施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保护项目,开展国家重大建设工程中的考古和文物保护,推进大遗址保护。加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加大对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保护、检查和督导力度。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探索各具特色的保护模式。加强遗产保护的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和个人设立相关的专题博物馆、传习所。 三是加强文化典籍整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除了包涵在建筑和口传及民俗等领域外,最大量的还是保存在古人留给我们的典籍之中。对全国古籍收藏和保护状况进行全面普查,编制《中华古籍总目》。建立《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实现古籍分级保护。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的普查和保护。实施古籍出版工程,建立古籍数字资源库。命名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建设一批标准古籍书库。 记者: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有哪些考虑? 蔡武: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全面贯彻《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推动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提高实力、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一是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建设国家经济信息平台、中华文化主题公园,实施演艺产业振兴计划等一批新的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以文化企业为主体,加大财政支持,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抓好组织实施。 二是着力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在广播影视、出版发行、动漫游戏、网络信息等领域,培育大批导向正确、主业突出、实力雄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文化企业,充分发挥行业龙头作用。研究出台相关措施,鼓励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并购重组。 三是加强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合理规划、突出特色、提高水平,加快建设一批文化创意、演艺娱乐、动漫网游等领域的文化产业创新、示范和孵化基地,巩固既有国际竞争优势地位,打造新的文化产业集群。 四是开辟多种融资渠道。抓住我国资本市场迅速发展的有利契机,拓宽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文化产业特点的信贷产品,鼓励有条件的文化企业直接上市融资,鼓励各级政府通过贴息、补助、奖励等方式加大扶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 五是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鼓励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引导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参与国有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进一步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六是进一步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充分发挥文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鼓励和引导文化消费。 记者:从哪些方面入手来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蔡武:我们要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紧紧抓住影响文化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形成推动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是紧紧抓住培育合格市场主体这一中心环节,加快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步伐。二是着力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激发内在活力,提高服务水平。三是把深化改革与加快资源整合有机结合起来,推动文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四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审批,强化宏观调控、加强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形成推动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记者:开展文化建设需要妥善处理和把握的重大关系有哪些? 蔡武:一是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二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无论是公益性文化事业还是经营性文化产业,都要突出文化人的功能,都必须以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己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三是价值引领和市场导向的关系。四是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关系产业的关系。五是改革与发展的关系。六是政府主导作用和吸引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关系。七是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八是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