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信在线 国信在线
北京国信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邮箱登录: 密码: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国信在线首页
业务介绍 中心概况 数据库 公共政策研究 市场竞争情报 案例介绍 国信客户 人才招聘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请输入验证码
重点要情
危机情报 危机情报
行业发展 行业发展
服务项目 服务项目
图书开发 图书开发
 首页 >> 学术前沿 >> 学者研讨 >> 文章页
吴酩:粮水调运“逆行”反映我国区域发展的极度不平衡
2010-09-30 15:25:26 来源:人民网-经济频道 作者:dulei 阅读次数:1129

  中国每年向日本出口22亿吨淡水!乍一看,恐怕没人会相信。什么概念?载货22万吨的巨型轮船,每年有一万艘次往返于中日之间“专门运水”,这怎么可能?可经学者一算,你大概就无话可说了。专门从事水环境研究的东京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教授冲大干指出,资源匮乏的日本,每年要从国际市场购买超过3000万吨的小麦、大豆、玉米、牛肉、猪肉、蔬菜等农产品和食品。据冲大干推算,生产这些物品需要大约640亿吨水。其中从中国进口的食品,在生产中至少需要耗水22亿吨。换句话说,中国宝贵的水资源,是食品出口的形式,悄悄输向日本的。
  其实,这种隐性的水流动,并不是只发生在国与国之间,在国内,大量的水资源也早就附着在各种商品上四处“漫流”了。历史上,中国长期存在的是漕粮的北送,丝绸、茶叶等产品的北销,从“水”的角度看,基本是丰水地区向贫水地区的正向流动。而近年来,这种传统格局发生了越来越明显的变化,在市场魔棍的指挥之下,“水资源”出现了多向、甚至反向流动。其中最值得注意的一个变化是,就在国家不惜耗费巨大财力、物力、人力修建“南水北调”工程的同时,粮食却结束了千百年的南粮北调流动史,转变为大规模的北粮南调。最新的数据是,上世纪80年代我国北方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0.6%,而20多年后的今天,这一比例已提高到52.5%。每年有大量玉米、豆类乃至大米,从北方通过海路、陆路运往南方,而且呈逐年增加之势。
  固然,推动粮食流向变化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最为主要的,则是东南沿海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先行,大量良田被占用,造成粮食播种面积大幅度下降。昔日产粮的“黄金板”,纷纷变身为“栽种”工厂、楼房的“聚宝盆”。在最著名的鱼米之乡长三角和珠三角,许多地方已经由“产粮大户”变成了“吃粮大户”。北方却通过扩大面积、采用良种等手段,不断增加粮食产量。
  粮食流动方向的变化,充分显示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强大功能,相比自然经济时期,这无疑是一种历史性进步。但是,从“水”的角度看,这似乎又是一个悖论。尽管我国有多条大江大河,洪涝是造成人员、财产损失的一种重要灾害,但是我国又是一个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度,人均水资源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由于降雨时间、空间分布的严重失衡,我国水资源呈现明显的南富北贫状态,南北水资源占有比例大体是6:4。农业,是公认的高耗水产业。国外有专家最新的观点是:决定粮食问题最终的因素不是耕地和土壤,而是水资源。因为,无土,还可以搞无土栽培;而无水,就切断了生命之源。在我国,目前70%以上的水,是消耗在农业方面,其中大部分又用于粮食生产;现时我国每生产1公斤粮食,平均耗水达1300公斤(由于北方干燥,蒸发量大,水消耗会高于南方),比1000公斤以下的世界先进水平高30%以上。由此观之,撇开温度、光照等因素不算,单从“水”角度看,在粮食生产方面,丰水的南方相对贫水的北方,拥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可现实的情况却是,花大力抽取地下水灌溉或基本“靠天吃饭”的北方,在向普遍实现自流灌溉的南方源源不断地输送粮食,也就是在进行着大规模的隐形“北水南调”,与热火朝天的南水北调工程正好相反。笔者一时查不到近年北粮南调的具体数字,仅以2008年的一条报道为例加以说明。铁道部决定从2008年5月1日起至6月30日,集中60天时间为东北地区集中往外抢运1000万吨粮食。专家表示,“这将有利于稳定我国南方稻米价格”。1000万吨粮食,按平均耗水量计算,就是130亿立方水。这真可谓是“乾坤大挪移”了。
  一边花大气力往北调水,一边集中力量往南运粮。这种自相矛盾的大“逆行”,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极度不平衡。短时间看,这种大“逆行”是合理的、“划算”的,但从长远看,大“逆行”会给经济发展“埋下”诸多隐忧。水往低处流,是客观规律决定的一种常态;水向高处扬,不过是特殊外力下的一种“变态”。倘若让市场力量长久超越自然力量,违逆规律,抑制甚至颠覆比较优势的发挥,那不光会加重北方地下水超采程度,使生态环境继续恶化,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而且会进一步拉大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加剧贫富分化,危及国家粮食安全,阻碍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
  短时间的粮水“逆行”,已经难以避免;但长久维持,形成最终的固化格局,恐怕不行。在粮食这个事关全局的战略性问题上,算账宜长不宜短、宜宽不宜窄,既要有全国一盘棋的意识,也绝不能忽略全球一体化的条件。在科学开发、合理利用自身资源的基础上,争取尽可能多地分享国际资源,以他人之“长”补自身之“短”,才是真正完整的可持续发展之策。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合作客户 国家发改委 商务部 财政部 文化部 卫生部 铁道部 农业部 外交部 工信部 人保部 司法部 民政部  银监会 保监会 全国政协 国家统计局 国家质检总局 药监局 海关总署 国税总局 团中央 国资委 中央党校 北京市委 北京市政府 北京市人大 北京市发改委 浙江政府 北京国际经济贸易学会 国家电网 中国银行 中海油 中石化 中石油 审计署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客户留言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9-2012 国信在线(北京)经济文化发展中心 京ICP备09031571号-1 北京网监备案号:1101051464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芳园西路40号 联系电话:010-64377788
国信业务:国信报告 国信数据 国信每日 国信咨询 国信项目 国信研究   如果您的网速较慢,请点这里:国信在线电信 国信在线网通 国信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