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社会广泛接受的粮食安全定义是“粮食安全是一种状态,任何人、任何时候对充足、安全、具有营养价值的食品,具有食物、社会和经济上的获取机会,以满足他们活跃和健康生活食用的需要和偏好”。按照这个定义,中国的确存在粮食安全问题,但是高喊“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盲目追求自给自足,却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对于中国城镇人口来说,每人年平均消费大概在11242元,而花在粮食上的钱为328元。农村人口每人年平均粮食消费为1600元,而农村每年总人均消费为3660元,粮食消费占了总消费的44%。按照粮食安全的国际定义,中国农村人口显然还没有达到“粮食安全的状态”。
既然粮食不够吃,就得从国外进口。但一提到粮食进口,很多人马上就绷紧了弦,觉得我们的粮食安全出问题了。事实并非如此。
很多人认为,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如果不能自给自足,出口国家就会用粮食做筹码制衡进口国。如果回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的确是个问题。但是在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已达到60%的今天,还谈这个问题就未免有点不切实际了。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各个国家都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贸易往来。如果中国完全取消与别国的贸易往来,中国的GDP恐怕要倒退90%,大量工人下岗,这恐怕才是安全问题。
另外,有人认为如果进口粮食,国内粮价会随着国际粮价的波动而变化,这也是对粮食安全的威胁,其实不尽然。以小麦价格为例,因为极度短缺,2006年到2008年,小麦国际市场价格涨了3倍。假设中国所有小麦都进口,国际价格的上涨导致城镇人口每人每年多花600元买粮食,农村人口每人每年多花1500元买粮食。对于城镇人口来说,在11242元的消费中再多加600元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对农村人口来说,增加的支出却成了负担,如果城镇人口为农村人口负担这多出的1500元,城镇人口的年收入会减少12%左右,也不会牵涉到“生死存亡”。 如果单靠自给自足,政府控制粮食价格当然可以,但是历史已经证明这条路是死胡同。为保障自给自足,国内粮、油、棉的价格就要比国际市场价格高很多,受害者是谁呢?当然是农村人口。另外,为了自给自足就要人为压低农民的收入,这更是雪上加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