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2008年底的中国经济刺激政策,从产业、区域、金融、信贷、税收、多层次资本市场等方面的经济刺激与相关政策,覆盖率空前,对中国经济应对金融危机起到了相当正面的作用。但任何大面积的经济刺激政策都如一枚硬币的两面。经历了去年至今年的持续大规模的扩张后,在中国经济多年连续保持着两位数增长,社会失业率维持在4.1%左右的水平等等政策成果的背后,刺激政策的副作用也不容忽视与回避,而当前经济领域中的物价大面积上涨与财富分配扭曲,或是最大的突出问题,需要引起各方高度警惕。
研究发现,今年以来,公用资源中的水、电、气、运输、化工产品价格等呈上涨之势,而体现与生活较大关联的农产品价格更是涨势惊人,比如大蒜、生姜、绿豆等,大米、面粉、鸡蛋、食糖、棉花等随之也开始进入价格上升通道,进而水果、海产品等也都进入涨价或涨价预期,使得居民价格预期开始迷惘,手中的人民币开始出现急剧的缩水式开支。近期的观察发现,即使是产能过剩行业的产品,也开始有了区域性价格的大涨,比如水泥行业、钢铁行业等已出现了企业性密集联合涨价的安排苗头。10月27日,行业网站数字水泥网统计数字显示,水泥价格接连创年内新高。目前全国主要城市水泥平均价格为每吨367.92元左右,已创年内新高。尽管政府自今年4月以来连续出台多个调控政策,房地产价格并未下跌,其价格高位整理或蓄势涨价的动力仍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