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信在线 国信在线
北京国信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邮箱登录: 密码: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国信在线首页
业务介绍 中心概况 数据库 公共政策研究 市场竞争情报 案例介绍 国信客户 人才招聘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请输入验证码
重点要情
危机情报 危机情报
行业发展 行业发展
服务项目 服务项目
图书开发 图书开发
 首页 >> 学术前沿 >> 官方解读 >> 文章页
工程院报告:煤炭消费应尽早达到峰值
2010-11-26 15:50:59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gosense 阅读次数:799

  记者近日获悉,中国工程院公布了“中国能源中长期(2030-2050)发展战略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据其研究,预计到2030年前后,我国能源发展将出现历史性转折点。

  2030年我国能源产业转折的标志是:煤炭年利用量越过峰值;煤炭科学安全生产和洁净化达到先进水平;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达到峰值;核电上规模,突破试验快堆技术;太阳能发电、风电和生物质能等走上规模发展;天然气和水电开发有大幅度进展。

  根据中国工程院的预计,如果我国能源消费保持前几年平均8.9%的增速,2020年我国能源消耗将达79亿吨标煤,占目前世界能源消耗总量的一半;即使能持续实现每五年GDP单耗下降20%,但继续保持9%的年经济增长,2020年我国能耗也将占目前世界能耗的三成。

  上述战略研究为我国能源中长期发展阶段战略定位为:2050年前的40年,是我国能源体系的转型期;2030年前20年是转型其中的攻坚期;2020年前10年则是转向科学发展轨道的关键期。2050年以后,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组合将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

  该项课题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说:“我国能源消费特别是煤炭、石油消耗量,必须要设置\"天花板\"。2020年能源消耗总量宜控制在40亿吨标准煤左右,2030年约45亿吨标煤,2050年约55亿吨标煤。”

  客观地说,将2020年的总能耗控制在40亿吨标煤左右,是一个十分困难的战略指标。 此前,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司长江冰称:“到2015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0亿到42亿吨标准煤。”

  相较国家能源局,中国工程院对能耗总量的控制更为苛刻。杜祥琬说:“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控制高能耗产业,转变经济增长内容,把GDP年增长控制在7%-8%左右,才能保证发展质量、效率和环境友好。”

  按照中国工程院设计的能源发展路线,未来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耗比重将大幅下降。

  研究报告称,2050年煤炭在一次能源所占比重可望降至40%甚至35%以下,其战略地位应调整为重要基础能源。2020-2030年,中国煤炭产量有望达到峰值,煤炭合理、安全的产能在34亿-38亿吨。

  报告称,我国应尽量降低煤炭消费增长速度,使煤炭消费总量尽早达到峰值,此后,总能源的增量将由清洁新能源补充。

  在煤炭产量设计中,中国工程院首次提出“煤炭科学产能”概念。

  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和平告诉记者:“科学产能的具体指标要求是,综合机械化程度70%,百万吨死亡率0.1-0.01,安全费用将在生产成本中占很大的比重,鼓励支持矿区作充填开采,不同开采业应该同时实现土地复垦率达到75%、煤炭资源回收率45%以上,条件复杂、埋深度大于1500米的难动用储量暂不列入可采储量。”

  在上述指标约束下,中国工程院建议我国2030-2050年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产能规模不宜超过38 亿吨。

  杜祥琬说:“到2050年我国将基本完成能源体系的变革,实现能源供需模式的科学平衡。在能源结构中,洁净能源将占到一半以上,并呈继续增加势头。”

  中国工程院预计,2030年国内产天然气可达3000亿方,加上进口可达4000亿-5000亿方,天然气将占到一次能源的10%以上。届时,天然气成为我国能源发展战略中的一个亮点和能源结构中的绿色支柱之一。

  水电是2030年前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第一重点。2020年、2030年、 2050年水电装机可望达到3亿千瓦、4亿千瓦、4.5亿至5亿千瓦。同期,非水可再生能源总贡献分别达到2亿吨、4亿吨和8亿吨标煤。

  而核电是中国能源长期重大战略选择,可以成为中国能源的一个绿色支柱。2020年核电装机可望建成7000万千瓦,2030年达到2亿千瓦,2050年达到4亿千瓦。2050年核电将提供15%以上的一次能源。之后,核电将继续发展,成为我国未来的主要能源之一。

  “可再生能源的战略地位将由目前的补充能源,逐步上升为替代能源乃至主导能源之一。”杜祥琬说。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合作客户 国家发改委 商务部 财政部 文化部 卫生部 铁道部 农业部 外交部 工信部 人保部 司法部 民政部  银监会 保监会 全国政协 国家统计局 国家质检总局 药监局 海关总署 国税总局 团中央 国资委 中央党校 北京市委 北京市政府 北京市人大 北京市发改委 浙江政府 北京国际经济贸易学会 国家电网 中国银行 中海油 中石化 中石油 审计署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客户留言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9-2012 国信在线(北京)经济文化发展中心 京ICP备09031571号-1 北京网监备案号:1101051464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芳园西路40号 联系电话:010-64377788
国信业务:国信报告 国信数据 国信每日 国信咨询 国信项目 国信研究   如果您的网速较慢,请点这里:国信在线电信 国信在线网通 国信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