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进民退”和“国退民进”都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个人认为要实现公平竞争,避免行业的垄断。有竞争力的企业都应该上,没有竞争力的企业该淘汰就淘汰。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都是中国企业,他们能走到国外,都表示中国企业走向国际。 行业垄断的存在表面上看是结构问题,实际上是体制问题。行业垄断表明经济体制改革、市场改革没有到位。推动起来很缓慢的原因很多,比如推动国有垄断企业改革,意味着政府要对自身进行改革,改革由此进入更为艰难的攻坚战。 我的观点是,除非国家对某些行业有特别需要,其他的都应该走向市场化。不过,推进行业垄断改革,不能全面铺开,要分期分批进行。取消垄断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否则,出现经济震荡也不行。 市场经济要重新构造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小企业是主体中的主体。没有资本市场,技术创新的范围和影响就不会那么大,所以资本市场很重要,能把民间资本通过证券市场渠道分布到国家最需要发展的部门,但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完整。完整资本市场包括主板、中小企业版、创业板,三板(场外市场),我们目前还缺三板市场,就是未上市的股份制企业需要有地方交易自己的股票。因为上市公司要么是主板、创业版,毕竟是少数,更多是未上市的企业,他们的股票不能在第三板上流通,投资者容易吃亏,找不到转让的地方,地下活动就开始了,因此,建立三板显得尤为重要。 股份制有争论,中国的股份制是早产的,还是及时的?这是争论的第一个问题。有人认为股份制是早产的,市场经济还没有搞起来之前,就将股份制拿出来,就被叫做早产儿。我的回答:市场经济的建设是靠社会主义微观经济基础的重新构造,不重新构造谈什么市场经济?所以股份先推出来一部分,这样才既有经验,又能搞好。中国股份制不是早产,而是随着改革的进程中应时而生。 第二个争论:股市是不是赌场?我的看法:资源配置需要场所,建立一个平台,这样才可能做到企业重组,资源的合理配置。效率分两类:第一类,生产销率:多投多产,少投少产。在一定投入情况下,投入越多,生产效率越高。此观念在经济学中是主要的。第二类,资源配置效率:假定投入不变,在既定投入前提下,有各种资源配置。用A方式配置产生N效率,用B方式配置产生N+1效率,也就是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是同样重要的,股市是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在这种投入情况下,通过股市、证券交易所,能够使资源得到更好的配置,效率提高了,也就是说这不是赌场,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好平台。 第三,股市黑?毕竟中国股市刚起步。法律法规不健全,证券法虽然出台,但还有配套法规没有跟上去,管理经验缺乏,股民当中有很多对股市并不了解,因此就会受到欺骗。还有一些上市公司不按规定公布信息,误导别人等各种原因造成。我们承认,股市中的还有不健康的东西,诈骗的信息,但这个问题如何解决?不能不要股市,在股市发展过程中加强立法、健全制度、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所有这些都是我当时的观点。所以在这些争论中,经过实践检验,我们认为中国股市应着重在改。进入21世纪以后,证券法配套的制度相应出台,监管也加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