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社:从政策角度分析中国四季度行情脉络 |
2010-12-24 17:18:21 来源:彭博社 作者:gosense 阅读次数:1106
|
|
近日《华尔街日报》刊载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宏观因素难倒了选股者”。大意是说投资者很难再通过公司报表来挖掘投资机会,而国家政策等“宏观因素”成为了把握投资机会的首要因素。其实,这个现象在国内股市中也是普遍存在的。最近的市场走势无不能联系到“政策源”的影响,这一点未来也不会很快改变。因此,我们不妨从政策角度来分析今年四季度的行情脉络。
四季度的政策脉络
下棋中常言“走一步,看三步”,市场分析也是如此。如果要定位四季度的行情走势,需要对政策的演变脉络有较为系统的认识。今年四季度,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是,传统蓝筹股票(主要以大盘股为代表)跌至历史低位,而新兴行业股票(主要以中小型股为代表)创出历史新高。那么是否意味着四季度会发生传统与新兴(大盘与小盘)之间的风格转换呢?
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依然取决于政策。过去两年市场走势和结构无不是政策所决定,而未来也将取决于政策演变的影响。我们可以把政策行情分为三个阶段:2009年是第一阶段,当年市场中的强势板块基本上是大盘蓝筹的传统行业,如有色、煤炭、地产和银行等。其后的政策背景是,国家在08年经济危机后推出一系列“保增长”的经济刺激计划,包括了“四万亿”投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和区域经济刺激计划,同期配套出台的还有十万亿银行信贷投放。这些政策的主要受益者是传统产业。上述政策不仅是去年上证指数从最低的1664点上扬到09年8月份3478点的核心原因,也是导致09年出现自03-04年“五朵金花”以后最大一波蓝筹股行情的重要推手。但随着2010年的到来,政策行情进入了第二阶段。今年前三个季度市场的强势板块转变为以中小型股为代表的新兴行业股票。这一方面是由于传统行业的支持政策正在退出,刺激政策的退出极大压制了蓝筹股的估值。与此同时,国家的政策导向从“保增长”转向“调结构”。主要集中于新兴细分行业的480家中小板公司和120家创业板公司纷纷上市,而国家支持新兴产业的“七大新兴产业规划”也随之推出。因此,尽管今年前三个季度上证指数下跌了20%,但新兴产业股票普遍创出历史新高。
目前来看,传统行业的大盘蓝筹和新兴行业的中小型股之间的估值差距处于历史高位。不过,从未来的政策轨迹判别,我认为四季度(乃至明年)并不会出现两个板块之间简单的风格转换,而是进入到政策行情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在两个板块内部出现结构性分化,即所谓“传统行业内部有牛熊之分,新兴产业内部也有优劣差别”。这是因为政策对传统产业并不是简单的“退出”,而是鼓励传统产业内部的“央企重组”和产业整合,对传统行业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也持支持态度。那些落后产能淘汰快、产业链整合更为有效的传统行业会脱颖而出,而其他传统行业会陆续被投资人抛弃;另一方面,政策对新兴产业依然持续鼓励,但七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并不一样。那些技术路径相对清晰、产业模式相对成熟的新兴产业会从国家政策上得到更多支持。随着其业绩落到实处,这些新兴行业会得到市场的持续追捧,而纯粹概念性的新兴行业则会沦为鸡肋。
四季度的选股线条
市场在未来会逐步改变“对传统产业一味否定,对新兴产业盲目追捧”的局面,但如何在两个板块内部寻求分化后的投资机会则需要更为具体的思路。
就传统产业而言,我认为未来的选股思路更多的要看资产重组。这首先表现为“央企整合”。国资委设定目标“十一五”内把央企数量控制在80-100家,目前央企尚有120家,考虑到今年所余时间不多,央企整合的步伐会进一步加快。我更为看好那些“小公司、大集团”的袖珍央企,而这类企业在军工行业里较多;其次是传统行业的产业链整合。很多传统行业出于产业安全和重塑价值链的考虑进行“全产业链”整合。例如,新希望进行的饲料产业链整合和乳业企业对上游奶源的整合等。但如何在未来事先发掘这些潜在的重组机会呢?一个思路是关注那些大股东发生更换的公司,股东更换往往是资产重组的先兆。例如,今年2月吉林制药大股东变更为广电集团后,通过定增注入广电地产资产;另一个思路是关注那些事先有承诺的公司,如上海医药承诺通过吸收合并上实医药和中西药业来完成整体上市,而目前尚未完成注入的部分抗生素资产会在2011年底前完成注入。
就新兴产业而言,未来的选股思路更多的要看产业成熟度和政策出台的顺序。今年9月国务院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列为国家重点扶持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不过,这并不是说这些新兴产业同步发展和同等支持。我们目前应该关注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具备(或者接近具备)产业化条件的行业,以及国家支持力度大的行业。基本具备产业化条件的行业包括了核电、智能电网(智能电表、配电自动化和数字变电站等)、物联网、三网融合(通讯设备、光纤网络、内容服务等)、动力电池、LED等。另外,还要关注各类行业政策出台的先后,根据目前掌握信息,《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可能早于其他规划先出台。节能环保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应该是我们最先关注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