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信在线 国信在线
北京国信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邮箱登录: 密码: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国信在线首页
业务介绍 中心概况 数据库 公共政策研究 市场竞争情报 案例介绍 国信客户 人才招聘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请输入验证码
重点要情
危机情报 危机情报
行业发展 行业发展
服务项目 服务项目
图书开发 图书开发
 首页 >> 学术前沿 >> 学者研讨 >> 文章页
谢国忠:放大房产泡沫 中国经济将可能硬着陆
2011-01-06 16:03:20 来源:《新世纪》 作者:dulei 阅读次数:963

  2011年是中国处理这个问题的大好时机。但是,如果中国像以前那样放过类似的机会,而选择放大房产泡沫,2012年,中国的经济将可能硬着陆。

  中国的通胀问题,源于过去十年货币迅速扩张,以资助庞大的房产市场。结果令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不断增加,得以资助其庞大的开支。除非采取措施限制地方政府的开支,中国的通胀问题将可能失控。

  现在政府承认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为通胀。中国加过一次息,并数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还宣布计划引入价格管制。中国连出重拳,采取超常规措施,是因为中国相信,其经济与别国不同,提高利率等常规手段可能不会奏效,也不一定有必要。中国不愿改变人民币币值,而是愿意调整商品和服务价格,但这一态度到目前并未产生良好的效果。

  中国有很多人认为,应该控制货币量而不是价格。价格和数量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果量化措施奏效,它会大幅降低通胀。任何强大的政府都可以通过限制信贷扩张,压低商品和服务价格,使得量化政策发挥作用。中国政府恰恰就在这样做。

  这一政策目前收效甚微。政府去年就曾控制信贷扩张。但是,系统外的信贷扩张,冲销了系统内的信贷紧缩。例如,银行可以将其企业贷款直接出售给他们的储户,收缩其资产负债表,以此达到政府目标。但实际上什么都没改变。

  近期打击措施不力,公众对政府治理通胀的诚意产生怀疑。这种看法可能会引发广泛恐慌,导致家庭部门囤积大米和食用油。如果老百姓不再持有货币,全面危机将由此展开。

  我一直主张提高利率。但这也无法解决通胀问题。加息的目的是为储户维持其财富价值提供补偿。加息可以防止社会动荡。但是,要治理通胀,中国必须解决政府开支问题。除非抑制政府开支,通胀率将继续攀升。

  有两种方法限制地方政府开支。一是削减其资金来源。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出让土地,征收物业税及银行贷款。最后一个来源正在略微收紧,因为银行已经背负大量政府贷款,而且正在努力收缩。但是,这种变化并没有刺痛地方政府,因为它们借的钱还没花完。

  消除房产泡沫对地方政府融资的影响更大。去年,新增房产销售额达到GDP的14%。这笔钱最终都被纳入政府库房。考虑到房产市场高速发展,地方政府将来的期望值更高。它们甚至早就想好了该怎么花这笔钱。

  房产市场的收缩量可能达到中国2010年GDP总量的一半。房地产开发商和地方政府持有的土地储备可以建设更贵的房产。如果按目前价格出售所有这些房产,货币供应量的需求将迅速扩大,至少将维持过去8年每年20%的增速,即货币供应量将每四年翻一番。在此情况下,通胀失控无可避免。

  如果通过限制一般定义下的货币数量,而通过其他渠道留下信用扩张的漏洞,那只是在用货币供应的统计数字玩游戏。它不会改变现实。通胀率将继续攀升,即使政府声称货币增长已经放缓。

  只有房价急剧下降,我们才能相信,政府打击通胀是来真的。房价的水平决定地方政府的支出。治理通胀,必须先挤出房产泡沫。如果房价持续上涨,打击通胀就只能是做做样子。

  切断对地方政府的拨款,能不能解决问题?我不太肯定。中国的地方政府非常有势力,足以对国策产生决定性影响,而且能够找到提高收入的新办法。不改革地方政府,中国解决通胀问题是死路一条。

  中国是个泱泱大国,而且深受跨国公司青睐,在当今世界已具有诸多优势。国际环境对中国来说十分有利。只有中国自己犯下大错,才会引发危机。

  中国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中国的家庭部门和商业部门都活在政府的影子里。只有政府系统出现故障,才可能导致危机,阻碍经济增长。对中国而言,政府开支失控的危险既明显又现实。2011年是中国处理这个问题的大好时机。但是,如果中国像以前那样放过类似的机会,而选择放大房产泡沫,2012年,中国的经济将可能硬着陆。这会像上世纪屡次出现的情况一样,使中国偏离发展道路。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合作客户 国家发改委 商务部 财政部 文化部 卫生部 铁道部 农业部 外交部 工信部 人保部 司法部 民政部  银监会 保监会 全国政协 国家统计局 国家质检总局 药监局 海关总署 国税总局 团中央 国资委 中央党校 北京市委 北京市政府 北京市人大 北京市发改委 浙江政府 北京国际经济贸易学会 国家电网 中国银行 中海油 中石化 中石油 审计署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客户留言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9-2012 国信在线(北京)经济文化发展中心 京ICP备09031571号-1 北京网监备案号:1101051464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芳园西路40号 联系电话:010-64377788
国信业务:国信报告 国信数据 国信每日 国信咨询 国信项目 国信研究   如果您的网速较慢,请点这里:国信在线电信 国信在线网通 国信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