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信在线 国信在线
北京国信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邮箱登录: 密码: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国信在线首页
业务介绍 中心概况 数据库 公共政策研究 市场竞争情报 案例介绍 国信客户 人才招聘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请输入验证码
重点要情
危机情报 危机情报
行业发展 行业发展
服务项目 服务项目
图书开发 图书开发
 首页 >> 学术前沿 >> 学者研讨 >> 文章页
钮文新:全球性通胀危机越来越近
2011-01-06 16:04:01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dulei 阅读次数:1015

   石油价格再次冲上90美元一桶。更重要的是,这次攻过90美元恐怕很难回头。如果石油价格当真刚性上涨,第二次“全球通胀危机”必将变成现实。第一次“全球通胀危机”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中东战争”导致所谓的“石油供应短缺”,引发石油价格暴涨,导致“全球通胀危机”。

  严格地讲,第一次“全球通胀危机”不是“通胀危机”,而是“石油危机”———是由于购买石油必须使用美元,而石油价格的暴涨,使得全世界对美元的需要相应加大,近而使美元被动性超发。

   这是我们必须澄清的一个历史事实。因为,“新自由主义学派”经济学教科书、货币主义学派的教科书,一般都把“石油危机”后期“紧缩货币抑制通胀”当作货币主义成功的经典案例。其实,这是严重地歪曲事实。

  第一,石油和粮食是人类生活最基本必需品,它们的价格上涨会引发全社会所有商品价格的上涨,这是必须清晰认知的事实。所以,当时的物价普遍上涨的根源是石油价格暴涨,抑制价格上涨也应当从解决“石油危机”这个根源入手。而事实证明,上世纪70年代末期物价之所以回落,不是“加息”到20%的功劳,而是中东战争结束的必然结果。

  第二,无视“因果关系”、放肆地紧缩货币,其结果是让全球经济付出了“连续多年滞胀”巨大代价。随之,实体经济几乎全部迁往东方的发展中国家。

  正是我们懂得如此严酷的历史事实,所以我们才对中国政府大声疾呼,抑制输入型通胀、供给不足造成的价格上涨,绝不能使用货币手段。

  现在看,中央的决策已经修正了过去的错误,大体已经走向正确的方向。不过,这时候我们可能不得不面对另一场灾难———全球性通胀危机。注意,今天的情况和上世纪70年代完全不同,今天是“真正的全球性通胀”。

  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判断?很简单,世界各国都在大量发行货币,这使得美元升值或贬值都将失真,国与国之间的货币强弱难以通过汇率表达,但最终会通过商品价格获得表达。这个表达就是:商品价格刚性上涨。

  这件事对中国当然不是好事。因为中国的货币政策失效———不管紧缩到什么程度,都无法阻止价格的上涨。所以,医治一触即发的“全球性通胀危机”,必须世界各国一起紧缩货币,而不是个别国家。但现实恰恰相反,美、欧、日三大经济体全都在执行“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巴西等前期已经开始收紧货币的国家最近已经停止了进一步地紧缩。

  对中国股票市场的投资者来说,“全球性通胀”是不是好事?这全凭中国政府的政策选择。有两种情况:第一,中国“非要抑制”这样的通胀,无所不用其极地紧缩货币。这样股市将立即下跌,不要指望实体经济还有什么希望,因为所有需求都将化为乌有。第二,中国政府采用“扛”的方式,用“释放价格传导、提高居民收入”的办法保住实体经济,维护就业和社会稳定,那中国股市将“虚牛化实”,经济将良性运行。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合作客户 国家发改委 商务部 财政部 文化部 卫生部 铁道部 农业部 外交部 工信部 人保部 司法部 民政部  银监会 保监会 全国政协 国家统计局 国家质检总局 药监局 海关总署 国税总局 团中央 国资委 中央党校 北京市委 北京市政府 北京市人大 北京市发改委 浙江政府 北京国际经济贸易学会 国家电网 中国银行 中海油 中石化 中石油 审计署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客户留言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9-2012 国信在线(北京)经济文化发展中心 京ICP备09031571号-1 北京网监备案号:1101051464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芳园西路40号 联系电话:010-64377788
国信业务:国信报告 国信数据 国信每日 国信咨询 国信项目 国信研究   如果您的网速较慢,请点这里:国信在线电信 国信在线网通 国信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