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匮乏、产能无序扩张、环境污染等问题长期困扰着我国多晶硅产业的发展,作为未来重点支持和发展的产业,出台行业标准,规范多晶硅产业的发展,显得十分必要。
一份酝酿超过一年时间以上的《多晶硅行业准入标准》(以下简称《标准》)1月24日由工信部正式发布,从行业发展来看,多晶硅产业将迎来革命性的变局机会。
该《标准》对多晶硅生产的选址、能耗、环保、规模做出了明确规定和限制。其中新建太阳能级多晶硅项目每期规模大于3000吨/年,自然保护区、水源区、居民区等环境1000米内不得新建多晶硅企业、太阳能级多晶硅还原电耗应小于60千瓦时/千克等规定,将影响大部分企业。
历经长达一年半时间的征求意见
24日出台的《标准》基本上称得上是2009年国务院38号文件(《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细化,最早在2009年三季度已在国内多个主要多晶硅生产企业间展开征求意见。
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吕锦标去年年底对网易财经证实,公司多次参与该标准的讨论。据报道,包括赛维LDK、新光硅业、峨眉半导体等多家企业均参与了讨论。
此前市场预期《标准》最快能在2010年一季度出台,不过从知道一年后的今天才出台,可以看出在标准的讨论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的分歧。
据了解,《标准》的出台源自于2009年金融危机后出现的多晶硅重复建设、无序上马的严重问题。在此之前,各地争先上马多晶硅项目,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注意。工信部与国务院在2009年8月、9月为此先后出台了《2009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夏季报告》和《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希望能控制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