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信在线 国信在线
北京国信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邮箱登录: 密码: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国信在线首页
业务介绍 中心概况 数据库 公共政策研究 市场竞争情报 案例介绍 国信客户 人才招聘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请输入验证码
重点要情
危机情报 危机情报
行业发展 行业发展
服务项目 服务项目
图书开发 图书开发
 首页 >> 学术前沿 >> 学者研讨 >> 文章页
沈洪溥:应正视中小企业的优胜劣汰
2011-07-26 09:58:35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沈洪溥 阅读次数:992

  中小企业正再次成为关注焦点。先是中小企业云集的制造业重镇广东东莞接连出现的几起玩具企业恶性倒闭事件,然后是全国工商联对17个省、市中小企业的调研摸底显示,“当前中小企业生存非常艰难,困难程度甚至超过了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初期”。尤值得玩味的是,东莞副市长对“东莞面临第二次企业倒闭潮”传言的回应却是,“企业并没有大面积倒闭”。

  就对上述几条消息,受众的反应往往是愤怒。除了对官员的愤怒,间或也会有对中小企业的同情。毕竟,“中小企业”相对国有大中型企业,总有弱势和温情的特征,容易让人陡生怜爱。但这未必是全部真相。特别要警惕的是,因为市场经济天然具有丛林特质,优胜劣汰应被正视。如果舆论对中小企业的偏爱被有意无意地引导,乃至变形为呼吁政府保护或政策倾斜,则可能虽曰爱之,实尤害之。

  首先,中小企业这一群体本身就存在高淘汰率的特征。经验显示,新成立的中小企业在五年内倒闭的比例大致在80%左右。这其中,导致这些企业失败的因素大多来自企业本身而不是外部,诸如管理、设计、流程、营销、融资等,任何一个环节出了纰漏,都可能导致企业的整体性失败。

  同时,这些中小企业所参与的行业,往往竞争激烈,这进一步加剧了中小企业失败的概率。由此而言,多数中小企业长不大、做不强是正常现象。特别地,这也或许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社会舆论一直热议的所谓中小企业面临“国进民退”蚕食的问题,根本是伪问题。毕竟,多数大型国有企业并不在中小企业所扎堆的行业,不易找到“民营中小企业所失,即国有企业所得”的直接证据。以此次倒闭的几家玩具企业为例,这一行业国有企业即鲜有涉足,并不支持是国进民退产生“挤出效应”,进而导致这些中小企业“突然死亡”的猜测。

  其次,产业转型迟缓、结构调整滞后是导致部分中小企业在近期纷纷倒闭的根本原因。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部分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也包含东莞的大批玩具厂商)一度出现过倒闭风潮。随后,相关市场似乎一度有所企稳,订单量有所上升。当时,笔者曾撰文指出,这是在订单总量出现一定收缩,而厂商数量出现快速下降后,出现的“回光返照”现象,并不意味着市场形势已经出现根本好转,反而是,中小企业原有的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这就好比一个行业过去有十个人找饭吃,现在五个人因为吃不饱不干了,剩下五个人吃六七个人的饭,当然会有段美好的光景,但行业的黄金期已经过去,企业势必要想办法熬过漫长的萧条期。

  如今,随着欧美经济持续低迷,外需持续收缩,重又到了考验这部分中小企业如何应变的时节。客观地看,国内宏观层面结构调整的要求已经转化为中观层面的行业转型压力,并实实在在地分解为关乎企业微观个体生死的选择。这两次折腾的实质,都是有关企业在为过去对低毛利率、高产销规模的过度依赖而支付代价。

  第三,资金紧缩是导致有关中小企业倒闭的直接原因。今年以来,银行信贷规模明显收缩。从央行公布的《2011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看,上半年新增信贷共计4.17万亿元,同比少增4497亿元。在这一大环境下,伴随监管风险资本要求的提升,银行会本能地根据政策导向,收缩高风险、高成本的中小企业贷款。这直接导致部分对银行信贷依赖性很强的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这一情况完全有别于2008年的情形,仅局部支持了所谓“环境比2008年更差”的说法。其实,并非环境更差,而是环境已然发生了很大改变,中小企业的改变却十分有限,自然觉得分外难熬。

  唯今之计,对于我国的中小企业群体而言,持续抱怨、高声呼救并非靠谱选项。人不自弃,天不弃之。笔者以为,两条路径或有助于中小企业走出当前困境:一是积极推动转型,转型不仅包含转行一途,还可包括在设计、技术、品牌等环节形成核心竞争力;二是适度转向内需,通过适应国内市场的交易模式,规避外需疲软和汇率波动等风险。三百六十行,行行有状元,大而全之外,小而精、小而美、小而特、小而富,同样可以做到很好很强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合作客户 国家发改委 商务部 财政部 文化部 卫生部 铁道部 农业部 外交部 工信部 人保部 司法部 民政部  银监会 保监会 全国政协 国家统计局 国家质检总局 药监局 海关总署 国税总局 团中央 国资委 中央党校 北京市委 北京市政府 北京市人大 北京市发改委 浙江政府 北京国际经济贸易学会 国家电网 中国银行 中海油 中石化 中石油 审计署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客户留言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9-2012 国信在线(北京)经济文化发展中心 京ICP备09031571号-1 北京网监备案号:1101051464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芳园西路40号 联系电话:010-64377788
国信业务:国信报告 国信数据 国信每日 国信咨询 国信项目 国信研究   如果您的网速较慢,请点这里:国信在线电信 国信在线网通 国信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