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理解宏观调控
第一,如何理解宏观调控。有三点值得研究:一种说法。“目前进行的宏观调控,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X次调控”,把宏观调控作为一种运动,好像除了这几次以外其他时间就没有什么宏观调控了:另一种看法,认为宏观调控就是砍项目,就是刹车:还有一种,把宏观调控跟改革对立起来的.好像要宏观调控就不要搞改革。我觉得以上三种都是对宏观调控的一种误解。首先,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的内容,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要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深层次矛盾必须通过改革来解决。因此,不应该把它和改革对立起来。应该通过宏观调控来深化改革.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是一调控就不要改革了。其次,宏观调控是一项经常性的任务,要不断进行的.不能把它作为一种突击运动,靠行政手段为主的运动是不能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矛盾的。最后,宏观调控不能搞“一刀切”,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该抑制的就抑制,该发展的就发展,该紧的地方紧.该松的地方松,不搞急刹车,宏观调控的目的是促进经济持续、平稳、协调发展。
第二,要从源头上来改善政府宏观调控的水平。源头上就是我们原来讲的对市场经济的含义.应当与时俱进。
第三,宏观调控要更多地运用间接调控.尽可能少用行政手段。一是随着改革的深化,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已经较高.传统的行政方式进行调控所起的作用不会很大。二是长期以来由于计划经济体制所产生的主要是总需求膨胀的倾向.现在已经让位给由于市场经济体制所产生的供给过剩倾向。这就是说宏观调控的背景和基础发生了变化。因此.调控方式必应发生变化。三是依靠行政审批制度和管制来加强宏观调控.容易造成权钱交易.容易抬高企业的准入门槛.造成某些行业的人为垄断.提高某些行业的利润。管制越严,利润越高.地方的积极性就越高。四是行政手段容易加大改革和发展成本。因此,要尽量少用行政手段。
如何正确发挥政府的作用
第一.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才能真正贯彻科学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还要求正确处理好集中与分散决策的关系。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分散决策,政府存在很强的“集中偏好”.就难于根据走向市场经济的实际进程切实转变职能,反而会把不适当的决笫“强加”给市场,甚至代替市场选择,这显然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第二.要充分认识转轨时期政府主导型经济的特殊性。转轨国家的政府与市场关系.远不像成熟市场经济国家那样基本“定型”.而是一个市场关系逐步发展与政府职能转变的互动过程。但只要走向市场经济,就必须确立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地位,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在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这个历史背景下.市场经济发育不成熟是必然的。现实中的诸多矛盾更主要的是由于市场经济不成熟、市场机制作用不充分所致,并非所谓的市场机制“缺陷”。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好的市场经济”,一定是与有限政府和责任政府相联系:经济体制改革要顺利推进,必须加快政府改革。目前,在中国,政府改革尤其具有特殊意义——它既联接经济体制改革,又联接社会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处于改革的中心环节。以政府改革为突破口.可以带动全面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乃至政治体制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