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信在线 国信在线
北京国信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邮箱登录: 密码: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国信在线首页
业务介绍 中心概况 数据库 公共政策研究 市场竞争情报 案例介绍 国信客户 人才招聘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请输入验证码
重点要情
危机情报 危机情报
行业发展 行业发展
服务项目 服务项目
图书开发 图书开发
 首页 >> 学术前沿 >> 学者研讨 >> 文章页
叶檀:全球资金在剧烈震荡中刀口舔血
2011-09-28 14:07:06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sam 阅读次数:770

  不必担心资金流出中国,不必担心中国香港市场人民币汇率大幅下挫,更不必担心A股与H股之间差价扩大。这是震荡市场中的短期现象。

  股市不可靠,债券市场除美国之外不可靠,黄金白银不能避险,全球资金找寻到另一个天堂——ETF(交易所交易基金)。瑞银因为ETF杠杆交易亏损23亿美元,没有让投资者放弃ETF是安全投资的迷梦。

  美国资金放弃了新兴市场刺激经济的幻想,离开新兴市场。

  根据新兴市场投资基金研究公司(EPFR)发布的数据,截至9月21日,全球股票、债券以及货币市场投资基金共流失165亿美元资金。9月第三周,全球股票投资基金净流失44.6亿美元,新兴市场股票基金净流失14亿美元,为连续第八周录得资金净流失,累计净流失180亿美元。债券基金遭遇10.4亿美元资金赎回,这是该类基金自今年2月初以来表现最差的一周;有110亿美元资金从货币市场资金中流出。与此同时,欧洲新兴市场股票基金也连续第20周遭遇资金赎回,虽然“失血”量未突破24亿美元关口,不及2008年的83亿美元。

  欧美投资者原本将新兴市场当作中流砥柱,如意算盘是,巴西等国家加息,债券收益率高,而中国等国家刺激经济汇率上升将引发股市上扬。

  跟随上述美妙的预期,美国资金大量流入新兴市场。截至6月22日的一周,新兴市场债券基金吸引9.98亿美元资金流入,今年前6个月,“金砖四国”没有一个月资金净流出,巴西成为投资圣地,投资者被高达12%的收益率所吸引,有17亿美元资金流入巴西购买债券;其次是墨西哥,高达16亿美元。而在3个月后,截至9月21日的一周,巴西的股票类基金在过去8周内第7次被监测到净流出。

  所有预期都成为空中楼阁,新兴市场没有实行刺激政策,欧债危机风雨飘摇,美元指数上升到78左右的高位,中国大发新股,印度等国加息,美欧资金只有游出新兴市场,回到本土寻求安全岛。

  投资者就那么看好美国市场吗?恐怕未必。EPFR表示,美股目前更具吸引力的估值水平以及市场预计美联储将出台新的刺激政策,使得投资者将资金重新投向了美国股基。在截至8月31日的一周,美国股基吸引了超过60亿美元的资金净流入,使得过去两周的累积资金净流入突破110亿美元大关。另外,发达市场股基在当周的“吸金量”超过70亿美元。

  回流到股基,并不意味着看好美国股市。EPFR研究部全球主管卡梅隆·勃兰特表示,超过95%的资金流向交易所交易基金(ETFs),其中一支ETF吸引的资金净流入主要在进行卖空操作,其卖空股数与总股数的比例在8月末的两周里均超过50%,部分资金流入美国不过是在一个熟悉的环境里进行买空或者卖空操作。

  ETF已经成为震荡市场的大泡沫。美国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年内资金流入量达到250亿美元。很多资金做的并不是安全的ETF,而是多种衍生品打包而成的ETF或者杠杆ETF。ETF的盛行,与美债收益率叠创新低一样,说明全球金融市场的恐慌情绪有增无减,市场波动更趋剧烈。

  ETF本为避险,现在已经成为制造波动的工具。货币经纪公司TulettPrebon行政总裁史密斯说,“ETF已成为投机者投注于价格指数升降的廉价投机方式,如今黄金市场的一半都是由ETF驱动的。”某些时候对冲基金和投资银行利用ETF建立的巨大空头头寸,已经达到ETF本身规模的10倍。

  英国央行金融政策委员会于今年6月24日表示,监管机构应密切关注ETF及其他“不透明”金融工具可能带来的威胁,比如ETF进行的抵押品互换或其他类似交易。

  受困于美债危机,受困于欧债危机,投资者如笼中困兽,躁动不止。与金融危机之前相比,以更剧烈的市场波动,以及表面安全实则可怕的ETF等投资,获取杠杆收益。全球资金伸出灵敏的鼻子,四处嗅探,只要中国出现刺激政策,或者进入降息周期,就会闻风而来。目前,资金的来或往,已经不能说明长期金融风向。

  不仅国际市场追捧ETF,A股市场同样如此。基金死气沉沉时,ETF逆市实现连续三周净申购。更可怕的是,有报道称,权威人士透露境内证券交易所拟在不久后,把融券做空机制引入ETF产品,间接实现T+0交易。当投资者判断市场将下跌时,就可以融入ETF并抛售,待市场有一定幅度的下跌后再买入相应的ETF份额并归还,从而实现做空盈利的目的。

  信用不彰的中国证券市场,对于国外的金融产品颇能东施效颦。在2008年之前,一些金融机构充当国外金融机构金融衍生品的二传手,坑了不少人,现在试图引入高风险的ETF做空机制,继续坑人。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合作客户 国家发改委 商务部 财政部 文化部 卫生部 铁道部 农业部 外交部 工信部 人保部 司法部 民政部  银监会 保监会 全国政协 国家统计局 国家质检总局 药监局 海关总署 国税总局 团中央 国资委 中央党校 北京市委 北京市政府 北京市人大 北京市发改委 浙江政府 北京国际经济贸易学会 国家电网 中国银行 中海油 中石化 中石油 审计署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客户留言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9-2012 国信在线(北京)经济文化发展中心 京ICP备09031571号-1 北京网监备案号:1101051464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芳园西路40号 联系电话:010-64377788
国信业务:国信报告 国信数据 国信每日 国信咨询 国信项目 国信研究   如果您的网速较慢,请点这里:国信在线电信 国信在线网通 国信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