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金节:V型复苏还有多远 |
2009-05-15 16:14:07 来源:凤凰网财经 作者:gosense 阅读次数:882
|
|
4月份的宏观数据近期纷纷公布,和预期基本一致的是,在持续5个月的贷款急升的“强心针”的刺激下,相关经济指标开始发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站稳30%已经毫无悬念,广义货币M2同比增幅亦连续两月维持在25%以上,进出口的降幅开始收窄,PMI数据和工业增加值数据更是昭示着中国制造业正在加速扩张。总之,种种迹象似乎都在表明,各方一直期许的V型复苏在2009年就将快速实现,中国经济将在全球经济一片萎缩中继续保持着惯有的扩张态势。 然而,刚刚经历的这轮经济回暖,资金堆积的特征甚是明显。引领这轮经济扩张的最根本因素的信贷数据,在4月开始了急跌。新增贷款环比跌幅高达70%,不足3月份1.89万亿元的三分之一。若没了巨额信贷,经济还能V型复苏吗?前4个月,中国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7082亿元,同比增长30.5%。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完成投资16055亿元,增长39.3%;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7290亿元,增长4.9%。很明显,投资增速重回同比涨幅30%以上,与新增贷款的井喷密切相关。笔者担心的是,随着二三季度新增贷款规模的可能急剧下滑,而外部需求又难以保证回暖,届时经济复苏的“美好愿望”极有可能因为没了“强心针”的注入,而在下半年快速夭折。还有,产能过剩的长期困局也一直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桎梏,近期对钢铁业快速增产所引发的强力整肃,也预示着政府对于经济结构加速失衡的担忧。 更为糟糕的是,中国经济不仅可能因为没有了天量信贷的支撑,而复苏起来更加乏力,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继续攀升,将让中国企业的生产成本压力开始逐步增加。尽管近几个月的CPI和PPI涨幅持续维持负值,但是两个数据企稳甚至回升的趋势已经显现。比如,4月份PPI数据虽然同比下降6.6%,但原油出厂价格单项就同比下降了53.6%,将PPI数据的降幅大大拉高。特别地,若考虑到去年同期的高基数效应,中国的通缩风险更小。 实际上,09年短短的4个月,全球大宗商品价格都已经出现了不菲的升幅。衡量大宗商品市场整体涨幅的CRB指数,从2月份的低点到现在已经上涨20%。其中,原油价格站稳60美元,较低点33美元/桶涨幅高达82%,LME铜价4500美元一线已经夯实,较低点2900美元/吨涨幅高达55%,黄金价格从阶段性低点682美元/盎司以来上涨也有35%之巨。 而从过往的经济运行经验来看,商品市场的上涨经过四到五个月的传导,国内企业就立马会感受到生产成本的压力,上游的制造型企业的工业品出厂价格随之会上升。2006年和2007年的高通胀情形仍然历历在目,而当时最核心的原因之一就是大宗商品的持续暴涨。而从现在世界经济的基本形势来看,商品市场开启新一轮泡沫的因素几乎已经完全具备。美元流动性的巨额泛滥,贬值趋势的不可逆转,资金面因素“万事俱备”。虽然还欠全球经济需求有力复苏的“东风”,但是有“史上最宽松”的货币环境,少了“东风”商品市场也能“飞”起来,只是速度慢点而已。这不,CRB指数20%的涨幅已经足以说明问题。 因此,在接下来中国经济一方面面临着国内天量信贷的“不得不”收紧,同时遭遇大宗商品价格传导使得生产成本上升。这两者势必将让刚刚被金融海啸洗礼的苦难企业再遭致命打击。特别是,那些本来就没有得到本轮信贷“井喷”实惠的中小企业,将显得尤为脆弱。那时候,确保经济复苏或许比去年底更艰难。因为随着通胀风险的加大,不可能再通过信贷扩张来支撑脆弱的企业资金链条。 一直以来,“撒钱式”经济刺激饱受诟病,笔者也深感其不可持续性。而且,“投资—消费”比例的加速失衡,是一直困扰中国经济健康持续增长的最大掣肘,也是多年来中国加快经济结构改革的重点。为了确保经济平稳运行,非常时期采取极度扩张的货币政策有着其内在的合理性,尽管这一政策是以牺牲经济的长期结构改革和优化为代价的。 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如果因为“强心针”的褪去,加上国际商品价格的回升,而导致经济复苏的趋势不可持续,同时又牺牲了经济的结构性改革,如此的“两头”损失着实让我们心有不甘。 当务之急是,全面启动消费新政,而非消费刺激。这一新政需以收入分配改革作为根本切入点,全面增强中产和三农阶层的真实购买能力,并同时推进教育、社保、养老和医疗等的“利消费化”改革。最近由发改委撰写的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的意见,已经提交国务院,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决策层已经充分意识到唯有提高消费GDP比例,才能让中国经济健康成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