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信在线 国信在线
北京国信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邮箱登录: 密码: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国信在线首页
业务介绍 中心概况 数据库 公共政策研究 市场竞争情报 案例介绍 国信客户 人才招聘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请输入验证码
重点要情
危机情报 危机情报
行业发展 行业发展
服务项目 服务项目
图书开发 图书开发
 首页 >> 学术前沿 >> 学者研讨 >> 文章页
茅于轼:请放手民间借贷
2011-11-04 11:07:43 来源:南都周末 作者:sam 阅读次数:824

  近来整个金融业资金供应紧张,中小企业纷纷求告于民间借贷解决急需资金的供应,这造成借贷利息率高涨,企业负担加重,不少企业主因此纷纷选择外逃。

  对于民间借贷,相关部门在政策建议上,一直摇摆不定,一方面认为它是在我国僵化的正规金融体系之外,又一条给中小企业融资的出路,另一方面又怕民间借贷规模做大,在体制外运作会扰乱金融秩序。在我看来,民间借贷肯定是利大于弊,非常值得推广。

  对民间借贷非议的第一个说法是,利息率高导致许多企业破产。利息率高是不好,至于企业因此而倒闭,却说不通,企业借到了钱反而破产了,难道借不到钱倒能活下去?事实上是民间借贷避免了许多中小企业的破产。

  第二个说法是民间借贷充满风险,一旦爆发后果不堪设想。但这要区分是什么样的民间借贷,如果是一对一的借贷关系,即便毁约也只涉及两个人。这种性质的民间借贷是最没有风险的金融业务,不像大的金融机构,涉及面广,一旦倒闭就会发生连锁反应,造成大面积破产。实践证明,民间借贷的毁约率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远低于国有银行过去的坏账率,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借出去的都是个体自己的血汗钱,没有不谨慎小心的。

  但是如果民间借贷涉及公众集资,由集资者发放贷款,那就会有风险。目前各地的民间借贷大部分并不涉及公众集资,多半是经人介绍,促成借贷,组织者一般从中赚取中间费,长期从事这种中间业务的更是非常注重自身信誉的经营,有相当的防御风险能力。再说,金融业本来就是和风险共生的,关键在于怎样权衡风险与收益。

  第三个说法是对利息率的过度描述,不恰当地夸大高利贷的危害性。民间借贷利息率高达180%(年息),这是极为个别的例子,不足为凭。据我所知,当前的利息率一般约为30%上下,而且这种借款都是短期的,通常不超过半年,用于较为急迫的资金周转。某种程度上,民间借贷也算是高质量的借贷,比如无须抵押或担保、手续简便、放款周期快等,即便是出现延期归还的,惩罚条款也较为宽松,这些条件都非常有利于借入方,利息率高一点也无可厚非。

  民间借贷的高利率一直为不少人所诟病,但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是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供需不匹配。理想状态下,利用现代的互联网手段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如出借方可以在网上发布,说明出借的数目、期待的利息率,而借入方也可发布需求、愿意支付的利息率等,信息一旦透明,就会产生相对均衡的利息率;另外,市场上出借方的供给太少,不能满足借入方的需求,也是产生民间借贷高利率的重要原因,如果有更多的人参与民间借贷,资金供给充足,利息率自然会降下来。然而,当前政策制定方对于民间借贷态度的不明朗,致使许多交易都是在偷偷摸摸中进行,如此下去,高利息率的问题显然会一直存在。

  我国银行有20多万亿的居民储蓄,他们只能享受不到4%的存款利息。有人担心如果人们都把储蓄的钱从银行提出来去放贷,会对银行的安全造成威胁和对市场造成冲击。这倒大可不必,人们从银行把钱拿出来并不是去买商品,而是去放贷,借入的一方最终也还是把钱存入银行,只不过是换了存款人的姓名,因此对银行的安全性并不构成威胁。

  金融业的存在就是要提高钱的使用价值,而我国执行超低的存款利息,允忍资金的低效使用,既不利于泡沫经济的治理,也并没有满足存款人的应得利益。现实中,一些银行由于自身体制僵化,倒希望民间借贷能够作为现有金融体系的有效补充,帮助中小企业走出困境。

  其实,纵观国外金融行业的发展,银行业内部是有分工的,大银行只为大企业服务,小银行为小企业服务。美国有七八千家小银行,它们都是社区银行,为社区服务,所以中小企业的融资不成问题。我国至今没有对民间开放小银行的注册登记,所以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在这种条件下,放开民间借贷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唯一出路。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合作客户 国家发改委 商务部 财政部 文化部 卫生部 铁道部 农业部 外交部 工信部 人保部 司法部 民政部  银监会 保监会 全国政协 国家统计局 国家质检总局 药监局 海关总署 国税总局 团中央 国资委 中央党校 北京市委 北京市政府 北京市人大 北京市发改委 浙江政府 北京国际经济贸易学会 国家电网 中国银行 中海油 中石化 中石油 审计署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客户留言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9-2012 国信在线(北京)经济文化发展中心 京ICP备09031571号-1 北京网监备案号:1101051464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芳园西路40号 联系电话:010-64377788
国信业务:国信报告 国信数据 国信每日 国信咨询 国信项目 国信研究   如果您的网速较慢,请点这里:国信在线电信 国信在线网通 国信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