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不久的将来,出现了一个“没有农民的中国”,你会相信吗?
这并不是为了吸引读者眼球而故意打的诓语。几天前,在广州举办的农民运动会的参赛报名单位中,深圳市表示不参加,原因是“我们这里没有农民”。据说,持同样理由也曾经考虑不派代表队参赛的,还有两三个类似的城市。这其实是在施放一个信号,它意味着一个没有传统农业、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农民的中国,极有可能出现在可以预测的未来。
农村人口脱离传统农业
请注意,这里所说的“没有农民的中国”,并不是没有农村的中国,更不是没有农业的中国,而仅仅是指中国没有或基本上没有了从事传统农业和传统生活方式的农民。
“没有农民的中国”对经济生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低端的熟练工种的就业形势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持续紧张,但城镇中各类服务(特别是公众生活有关)的行业则会蓬勃发展。
同时,伴随农民生产方式的转型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传统的小规模的农业养殖业都会向大规模的产业化目标大步迈进。而这种产业化商品化的链条式推进,又会在农副产品及其衍生产品的加工制造上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长远看,它对中国经济的健康、转型和发展,将会提供一种强大的、具有持续性的保证。
社会诉求出现全新变化
不过,笔者以为,影响最大的,还是它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巨大冲击。如果在不久的将来,有近7亿的农民大部分进入大中小各类城镇成为市民,少部分转变为从事大规模商品农业的产业工人、工商业者和企业家,那么,面临这一趋势和挑战的,首当其冲的将是现有的社会管理体制。割断了传统的血缘与地域关系的“农民”,将出现全新的社会诉求。
城乡差距正在逐步消失
不久前,笔者曾有机会与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进城打工者进行了较深入的接触,其中也包括不少在城市工作后重回家乡又再次“回归”城市的农村青年,他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谈到这样的心路历程:在城市,他们面临着买房压力、户口、子女教育等问题,但回到农村后又感到家乡也绝非世外桃源。
城乡间的落差让这些返乡者很不适应。在城市,人们尽管背负着经济压力,却能满足一种无法替代的精神需求。这并不仅仅在于城市生活拥有更多的文化场所,更重要的则在于城市生活更加开放、也更加包容,他们在这里还可以找到更多价值观相近的群体,相近的命运使他们在经济高速发展中能够免除精神上的荒漠。
在城市里为客户服务的时候,交易相对简单。回到乡村后“拼”的全是熟人和关系,甚至还有所谓酒桌上的“功夫”。他们已经完全不习惯了。总之,“没有农民的中国”,意味着中国将迎来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而这将使得城乡差别趋于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