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中建交已20年,若将这比作人,那他正处于度过青春期进入青年期的年龄。中国的存在无疑曾是韩国经济的“福音”。随着中韩建交,很多委托加工企业将工厂迁到中国,使韩国在未受到大冲击的情况下就走上IT强国道路。在韩国顺利的产业结构调整背后,曾有中国的帮助。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韩国还从中国找到克服危机的动力。
核心便是技术。正因有了技术,中国企业才向韩企伸出援手。这便是在韩国生产高技术零件后出口到中国,在“世界工厂”组装好后再重新出口到第三国家的流程。这简直是梦幻分工结构。目前韩国对华出口70%左右仍是高附加值的中间产品。
这种局面还能维持多久呢?这就是最近三星经济研究所的《韩中人才竞争力比较研究》报告书吸引诸多关注的原因。报告的内容是悲观的。从量上来看,中国有着与韩国不相上下的高竞争力。中国每年毕业的理工科研究生几乎是韩国的9.1倍,各企业和研究所的研发人员是韩国的7.4倍。从刊登在世界10大学术刊物上的论文数量上也可看出两国实力差异。中国的人才培养政策还不仅仅停留于此。自2008年以来中国启动“千人计划”,开始广泛搜罗海外优秀人才。中国的产业技术在很多领域发生飞跃。 科学人才的竞争力必然会带来产业竞争力的改变。虽然目前韩国可能还保持着微不足道的优势,但在不久的将来情况很有可能反转。过去20年,中国的存在是我们的福音。如果认为以后也会继续这样,那就是非常危险的错觉。在今后的20年内,中国的崛起既可能成为韩国的福音,也可能成为韩国的灾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