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国土建设应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点。”近日,在清华EMBA名师管理论坛中,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经管学院金融系主任李稻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这个新概念,认为通过加强广义国土建设可以弥补房地产投资减少带来的损失,不至于让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过快。
土地财政需要刮骨疗伤
“地产是很沉重的话题,今年年初我被人骂,年末也被人骂。”近期处于风口浪尖当中的李稻葵,无奈地表示。
不久前,李稻葵曾在公开场合发表观点:未来两三年,房价上涨不可能,但房价下跌不会超过15%。据媒体报道,李稻葵表示“房价上涨不可能,那样是政府扇自己耳光,但房价大跌也不可能,因为如果房价在北京、上海、广州出现10%下降的话,一定会带来比房价上涨30%还大的社会问题。”
该言论一出,立马遭到了一些评论家的反驳,被认为“既背离国家调控精神,又违反当前一线城市房价已经走低的现实。”针对这个质疑,李稻葵说:“年初搞了一个限购,我站出来支持限购,我说房地产的问题需要采取一些临时性、过渡性的制度安排,应该降降温。年末我说房地产要软着陆,不要硬调。因为中国房地产的问题不是一两天所形成的,是过去10多年来综合的问题所形成的大矛盾,土地财政的问题、中央地方财政的问题、中央税收的问题、收入差距的问题等等,都在这儿集中起来。”“所以我的基本看法是房地产的问题最有可能是要慢慢化解,价格是要调整,同时交易量要逐步地恢复,保障性住房要进一步搞好。通过多种方式一起来化解,三到五年,问题逐步就化解了。”
李稻葵表示,过去中国地方政府长期依赖土地财政,但这一状况现在必须要改变了,“这一关很痛苦,但必须过。”
“广义国土建设”或将接力
那么,离开了房地产,中国经济的增长点在哪儿?李稻葵认为,未来两到三年中国地产市场增长可能放缓,同时地产行业需要进行结构性改变。
李稻葵提出了一个新概念“广义国土建设”,并认为这将成经济新增长点。这包括对环境的治理,改善目前某些地方“脏、乱、差”的状况,也包括基础性公共性的建设,包括一些公共建设,如文化馆、体育馆、各种政府和医院,公共设施等。更重要的是,还包括在自然灾害多发区(例如地震区、泥石流多发区)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李稻葵认为这类灾害造成的损失完全可以通过加大国土建设投资得以缓解。
“广义国土建设”的功能,除了反映在数字上的GDP以外,还跟社会和谐、人民幸福感等无形价值直接相关。李稻葵认为,通过加强广义国土建设可以弥补房地产投资减少带来的损失,不至于让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过快。同时,这比房产、汽车的作用更大,除了拉动GDP,更直接影响到人民幸福感,政府应拿出钱来投资。此外,教育、医疗等既是消费,也是投资,国家未来或会进一步加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