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信在线 国信在线
北京国信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邮箱登录: 密码: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国信在线首页
业务介绍 中心概况 数据库 公共政策研究 市场竞争情报 案例介绍 国信客户 人才招聘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请输入验证码
重点要情
危机情报 危机情报
行业发展 行业发展
服务项目 服务项目
图书开发 图书开发
 首页 >> 学术前沿 >> 学者研讨 >> 文章页
邓聿文:经济适度放缓并非不可容忍
2011-12-16 15:23:27 来源:凤凰网 作者:sam 阅读次数:1116

  近期,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得很严峻。随着欧债危机的进一步深化与扩散,国内经济减速似成定局。据最新发布的汇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显示,11月份汇丰制造业PMI初值录得48.0,为32个月以来最低,比上月大幅回落3.1,说明当前中国经济减速比预料要快。

  在全球经济复苏不确定性增强背景下,中国经济也很难独善其身,有人据此认为,中国经济增速将告别长期以来的两位数增长,进入一个下降通道,即“拐点”已经出现。进而,担忧经济减速是否会影响就业、财政乃3至宏观经济和社会的稳定?是否还要复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推出大规模刺激计划?

  这确是个考验宏观调控智慧的棘手问题。确实,经济减速对当前中国经济乃至社会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特别是经济发展方式并没有发生根本的转变,一旦经济明显减速,就会暴露或放大过去被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掩盖的一些矛盾与问题。

  但笔者认为,不必过于担忧。

  第一,如果明年经济增速回落至8.5%,也是一个正常水平。如今,中国经济已位居全球第二,体量比过去大好多倍,在这种情况下还要求经济像过去一样两位数增长有些不切实际。相对于同样经济规模的国家来讲,8.5%的经济增速也是很快的。从这个角度分析,明年经济增长放缓只是一种适度回落,不会对整个经济造成伤筋动骨的不良后果。

  第二,从影响经济减速的结构性因素看,出口以往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最大,但今年可能再次为负,也是拖累国内经济下滑的最主要因素。虽然投资对经济增速有较大贡献,但贡献程度也在减弱。相比之下,消费对经济增速的贡献度有微弱增加。对经济减速的这种结构性影响,既有全球经济减速的一定冲击,也是控制通胀等宏观政策主动性调控的结果之一,而人民币升值对出口增速回落也影响很大。据此观察,经济增速适度回落,符合中国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

  第三,经济减速也有利于减轻通胀压力。今年以来,中国一直把抑制通胀放在宏观调控的首位,以防止高通胀对中国经济和社会构成的负面冲击与破坏。现在,经济增速适度放缓,将有利于减轻通胀压力,从这两个月来CPI同比增长幅度回落中可见一斑。这表明,宏观调控的效应已经体现。在目前经济环境下,将经济增长速度控制在一个适度水平,不但不是什么坏事,反而有利于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第四,从根本上讲,经济减速有利于推进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发展方式的真正转变。历史经验表明,如果现有经济发展模式能够正常运转和维持,且经济还能取得较高增长时,要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实很难。因为,这一发展模式下已形成的既得利益者有动力和能量来干扰国家的宏观调控,促使宏观调控偏离方向。

  鉴于改革的推进总是在逆境下取得的,经济要高速发展,必须有相应资源如资本、劳动力、土地和矿产等的投入。当经济体量不大时,经济发展的资源保障还可以得到满足,但当经济体量已经变得非常大时,保持相同增速需要的资源保障是过去的几倍之多。世界不可能满足中国经济高增长所需的这么多资源需求。即便可以满足,也会引起价格的暴涨,能否承受得起也是个未知数。

  所以,这就需要中国转变发展方式,需要将发展速度放慢下来。只有适度放缓经济增速,才能改善市场供求关系,缓解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把注意力真正引导到调整结构和提高增长的质量与效益上来。

  上述分析告诉我们,经济增速放缓是一个必然趋势,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各方面要素成本上升所致,但也不必过于担忧未来中国经济增速放缓。鉴于未来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服务业仍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城乡、地区和贫富三大差距仍将可能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三大动力,未来相当一段时期,估计中国仍能维持8%-9%的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速不会回落得太低。也就是说,从中国经济发展的长周期来看,当前经济减速对中国而言并非是不可容忍的。

  当然,我们也需要密切关注经济减速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并对宏观经济展开“预调微调”,促进中国经济实现“软着陆”。日前,央行近三年来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预示了这一进程已经展开。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合作客户 国家发改委 商务部 财政部 文化部 卫生部 铁道部 农业部 外交部 工信部 人保部 司法部 民政部  银监会 保监会 全国政协 国家统计局 国家质检总局 药监局 海关总署 国税总局 团中央 国资委 中央党校 北京市委 北京市政府 北京市人大 北京市发改委 浙江政府 北京国际经济贸易学会 国家电网 中国银行 中海油 中石化 中石油 审计署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客户留言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9-2012 国信在线(北京)经济文化发展中心 京ICP备09031571号-1 北京网监备案号:1101051464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芳园西路40号 联系电话:010-64377788
国信业务:国信报告 国信数据 国信每日 国信咨询 国信项目 国信研究   如果您的网速较慢,请点这里:国信在线电信 国信在线网通 国信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