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信在线 国信在线
北京国信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邮箱登录: 密码: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国信在线首页
业务介绍 中心概况 数据库 公共政策研究 市场竞争情报 案例介绍 国信客户 人才招聘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请输入验证码
重点要情
危机情报 危机情报
行业发展 行业发展
服务项目 服务项目
图书开发 图书开发
 首页 >> 学术前沿 >> 学者研讨 >> 文章页
保罗-克鲁格曼:中国经济会崩溃吗?
2011-12-22 16:41:51 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sam 阅读次数:822

  “近期经济增长依赖于因房价飞涨而大热的基础建设,一系列典型的经济泡沫迹象也一并显现;信货急速增长却不是基于传统的银行业而更多地由非常规的“影子金融体系”,这种金融体系即不在政府的监管之下,也未由政府提供担保。由此引起的泡沫开始破灭,金融经济危机并非危言耸听。”

  我是在描述上世纪80年代末的日本吗?还是说的是2007年的美国?或许吧。但是现在我说的是中国,另一个经济危机信号开始浮现,这是目前整个世界都不愿意看到的。

  我并不乐意参与关于中国经济局势的讨论,部分是因为无法了解中国的真实发展情况。各国的统计数据都像是奇怪又无聊的科幻小说,中国官方的统计数据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我曾经向真正的中国专家们寻求意见,但却找不到一个持同一观点的意见。

  即便官方数据也让人感到困扰,最近非常引人注目的新闻足以为我们敲响警钟。

  最明显的信息来自中国近十年的居民消费水平,虽然有了增长,但远低于国民经济增长的水平。预计2011年中国居民消费支出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相当于美国的一半水平。

  那么谁为过剩的产品和服务买单?部分由国际市场消化。但是随着消费份额所占经济比重的下降,中国更多依靠贸易顺差维系工业的正常发展。但更为严重的非正常现象是中国投资支出,所占比例迫近GDP的50%。

  最明显的问题是,随着消费水平的相对放缓,是什么因素在驱动着投资支出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不断膨胀的房地产泡沫所造成的。自2000年以来房地产投资所占GDP比重几乎翻番,且剩余的大部分增长也来自于与房地产相关的公司的生产扩张以满足房地产的需求。

  我们真的意识到房地产泡沫了吗?所有的迹象都已浮现:不仅仅价格飞涨,房地产投机热同样风行。与我们几年前的经历如此相似—回想一下佛罗里达州吧。

  与美国金融危机相似的还有另一个情况:信货过度膨胀,多数贷款并非来自于银行而是来自于未被监管和保护的影子金融体系。具体情况两国相差甚远:美国的影子金融体系有极具声望的华尔街的金融集团参与其中,并且造出非常复杂的金融衍生品;而中国的影子金融体系则更倾向于通过地下钱庄甚至当铺提供借贷。然而所造成的后果却是一样的:正如几年前的美国,中国的金融体系比基于传统银行业的体系更为脆弱。

  现在房地产泡沫明显在破灭。这对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将产生怎样的后果呢?

  一些评论家说不必担心,因为中国有强势而又聪明的领导,他们会不惜一切代价防止经济下滑。潜台词是中国政府会采取必要的行动而不用顾虑决策的民主性。

  对我而言,这些说法却与此前的出名的危机发生前的承诺一样。毕竟,我还清晰地记得同样的保证也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当时的财政内阁官员认为一切都在掌控之中。而之后,美国政府也曾保证美国永远不会重蹈日本十年经济大萧条的覆辙,而事实上我们现在的境况比当时的日本更加糟糕。

  不管结果如何,中国官员关于经济政策的论断在我看来是对经济情况并不清醒的认识。特别从中国政府指责他国的言论可以看出。

  我希望我是在杞人忧天。但是事实却让人不能不担心:中国现在的情况跟以往的经济危机发生前夕非常相似。世界经济已经饱受欧洲金融危机之苦,我们真的不希望再看见一个新的经济危机。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合作客户 国家发改委 商务部 财政部 文化部 卫生部 铁道部 农业部 外交部 工信部 人保部 司法部 民政部  银监会 保监会 全国政协 国家统计局 国家质检总局 药监局 海关总署 国税总局 团中央 国资委 中央党校 北京市委 北京市政府 北京市人大 北京市发改委 浙江政府 北京国际经济贸易学会 国家电网 中国银行 中海油 中石化 中石油 审计署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客户留言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9-2012 国信在线(北京)经济文化发展中心 京ICP备09031571号-1 北京网监备案号:1101051464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芳园西路40号 联系电话:010-64377788
国信业务:国信报告 国信数据 国信每日 国信咨询 国信项目 国信研究   如果您的网速较慢,请点这里:国信在线电信 国信在线网通 国信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