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记着“犀利哥”的偶然走红,也有敢露敢裸的“兽兽”当上了主持,有“凤姐”、“芙蓉”们持续在网络上“卖弄风情”,有“给力”和“神马都是浮云”的流行语,其背后诸多的事件和网络红人多带有 “个人色彩”而呈现一个“乱象纷呈”的网络年份。但过去的2011年显得多了些集体性的“网络自觉”。
微博的成长壮大,民意使用微博对新闻事件的影响和干预,都体现了鲜明的新特点。一个个呼唤和寻找亲人的微博信息,传达的是社会和公众的责任感;“免费午餐”行动,最终得到高层认可并以政府接力形式出现。《2011年中国政务微博报告》显示,截至去年11月5日,新浪政务微博总数已达18694个,其中政府机构微博数10023个,公务人员微博数8671个。
这正是2011年区别于以往年份的最显著特点。有评价说,2011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就是公共机构、政府部门、官员学者纷纷通过微博,来加强与社会公众的“无缝沟通”,响应“公共诉求”,关切“公共利益”。去年几乎所有的热点事件,无不带有网络集体性参与的力量。
在这个喧嚣多于理性的时代,2011年已经带有了网民日趋理性、日趋有着自己的价值判断的萌芽。如“郭美美”事件曝光后,对慈善透明的推动和公民慈善的“发酵”,又如网民对“地沟油”的无情抨击,都是集体性自觉的产物。但也应该意识到,在一个初显集体力量的网络时代,互联网依然繁杂旁骛,在理性和自觉地开展监督、参与社会建设的同时,一些不和谐的跟风炒作和不理性的参与甚至是谩骂攻击,依然有着充足市场。去年初的“抢盐风潮”,就是网络公众非理性参与的结果,“露露”的走红,且“越露越红”的结果,也是一些人非理性炒作的结果;小悦悦事件救人者陈贤妹被辞退,进而引发网民“愤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