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时起,中国的网络变成了情绪宣泄池。每天,论坛、微博、BBS等社区里充斥着各种情绪化、标签化的言论。有时,事实被肢解,甚至还远未浮出水面之时,就已盖棺定论。如果有专家出来为社会问题释疑,便有无数人骂其为“砖家”,认为其纯粹忽悠,完全不可信;如果有“富二代”犯法,则认为其肯定会得到司法的包庇,群情激奋;如果发生了一起事故或突发事件,则所有矛头都指向政府、指向体制,忘记了对政府和体制以外的因素,如人性、人为等进行考量。这些夹杂着谩骂、怒吼的言论构建出一个无比焦虑的网络环境,让本已焦虑的社会心理更加不安。
面对当下中国这种舆论生态,我们将其简单地归因于网民的素质显然是不科学的。需要追问其背后的原因,深究潜藏在宏观社会背景中的非理性情绪根源,才能理解这种网络情绪病。
随着贫富差距的扩大和腐败问题的凸显,一部分民众有很强的被剥夺感,对社会充满了愤怒,最后失去了情绪自控。一部分大学生毕业即失业,或成为为生活艰难奔波、看不到希望的蚁族。他们心里充满了受挫感,对社会产生了极端的愤怒情绪;此外,一部分进城农民工面对城市的冷漠和生活的艰辛,弱者心态凸显,对社会感到不满;一部分城市低收入群体及在城市化过程中利益受损的群体也对社会充满了怨恨。这些群体对富裕阶层的骄横和官员腐败高度敏感,容易情绪失控。如“北影学生打死清洁工案”发生后,媒体只简单介绍了事件发生的经过。然而,几个小时之内,网民便用异乎寻常的想象力进行了联想,对该学生贴上“残忍富二代”的标签进行谩骂,并对校方不公开现场录像及警方不公开调查过程进行了愤怒的声讨,甚至有网民称,如果校方不公开录像说明他们正在想办法让该学生逃脱法律的惩罚。
功利主义思想影响了民众的理性判断和独立思考能力。功利主义思想使社会群体以利益作为评判事物的唯一标准,忽略了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量。当一个人的利益得到满足时,他对任何不公平、不合理,甚至可耻的事情,都严加维护,不容别人指摘。如一些垄断企业的高管,明知垄断造成了很多不公,还是千方百计为这种垄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