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信在线 国信在线
北京国信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邮箱登录: 密码: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国信在线首页
业务介绍 中心概况 数据库 公共政策研究 市场竞争情报 案例介绍 国信客户 人才招聘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请输入验证码
重点要情
危机情报 危机情报
行业发展 行业发展
服务项目 服务项目
图书开发 图书开发
 首页 >> 学术前沿 >> 学者研讨 >> 文章页
张茉楠:个人境外直投藏汇于民也是藏富于民
2012-03-28 08:53:03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sam 阅读次数:645

  表面上看,“个人直投”试点是为民间资本松绑,拓宽民营资本投资渠道。进一步来看,国家是要在更深层次上寻求如何在“藏汇于民”上破题,即通过多元化资产配置,真正提高储备资产二次财富创造能力。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对外金融领域发生了重大的角色转变,主要身份也相应地从筹资者转化为了投资者。当前,我国3.2万亿美元外储已经占到全球外汇储备9.4万亿美元的三成多,是排名第二的日本外储的3倍。外储已经成为我国国民财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对中国参与全球化的方式和利益分配过程产生深远影响。

  然而,与其他大多数国家不同的是,我国是“官方储备国”,即对外投资是以储备资产或官方贷款为主要形式。而从国际上横向比较来看,美国官方的外汇储备虽然只有我国的1/5,但其民间所持有的外汇价值达9万亿美元之巨;日本的官方外汇储备为1万多亿美元,但民间持有的外汇也高达3万多亿美元。

  一般而言,衡量外汇储备资产对一国的福利效应,不仅要看外汇资产本身的外币资产收益率,还要考虑外汇资产的机会成本,即留在国内的资产收益。国际投资头寸表显示,2004-2009年间,中国对外资产中储备资产平均占比为66.73%,比美国高出63.56个百分点;对外负债中,FDI(对外直接投资)占比高达59.96%,高出美国55.21个百分点。这种不对称结构的直接结果就是投资收益的重大差异。据统计,1990-2008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投资收益净额多数年份为逆差,投资收益累积逆差额达605.53亿美元,这与同期中国上万亿美元的对外金融资产净额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从这个层面上讲,同样是出口和顺差大国的日本,其经验值得借鉴。随着日元升值和产业转移的推进,2005年日本提出由“贸易立国”战略向“投资立国”战略转变,以提高对外资产收益率为中心,改善国际投资的结构和质量,提出到2030年力图把所得收支盈余对GDP的比率提高一倍。近5年日本每年海外证券利息收入在500亿美元以上,日本企业的资本利得及海外进账也极其巨大,所得收支盈余已经成为日本重要的外汇储备来源。

  对中国而言,如何改变官方储备与民间储备结构,真正实现从“藏汇于国”向“藏汇于民”转变意义重大。在对外汇储备结构考察中需要关注四大关系:即官方储备与民间储备的比例;美元储备与非美货币储备的比例;流动性高的资产与收益率高的资产的比例;放在美国银行和分散放在其他国家银行的储备资产的比例。这四大比例关系可以概括为安全性、真实性、流动性、盈利性四原则。

  因此,中国需要启动新一轮外汇管理体制的全面改革,通过新的制度安排促进储备结构的调整。首先,可以划定官方外汇储备规模,按照外汇储备功能的多样性,将外汇储备分为基础性外汇储备、战略性外汇储备、以及收益性外汇储备三个层次,各个层次均对应不同目标和相应的规模。在制定外汇合理规模的基础上,将一部分外汇资产从央行的资产负债中移出,形成其他的官方外汇资产和非官方外汇资产。

  其次,建立多层次外汇交易市场体制,引入多元化市场交易主体,提供规避外汇风险的对冲工具,实现灵活而又富有弹性的外汇兑换机制。

  最后,在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上,构建完整的“走出去”外汇管理促进体系:由国家对外投资向民间对外投资转变,应该多为“藏汇于民”创造条件,畅通民间外汇储备投资的多元化渠道,让民间投资真正充当投资主角。

  为此,可以考虑与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结合,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产业并购方面成立能源战略投资基金、科技创新发展基金以及支持企业发展的海外并购基金等,不断提高金融资产和产业资本的融合度,搭建连通内外产业链的实业经济平台,改变中国长期以来“双顺差”型的资本循环模式,切实扭转全球财富失衡的局面。这样看来,“藏汇于民”也必将是“藏富于民”的过程。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合作客户 国家发改委 商务部 财政部 文化部 卫生部 铁道部 农业部 外交部 工信部 人保部 司法部 民政部  银监会 保监会 全国政协 国家统计局 国家质检总局 药监局 海关总署 国税总局 团中央 国资委 中央党校 北京市委 北京市政府 北京市人大 北京市发改委 浙江政府 北京国际经济贸易学会 国家电网 中国银行 中海油 中石化 中石油 审计署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客户留言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9-2012 国信在线(北京)经济文化发展中心 京ICP备09031571号-1 北京网监备案号:1101051464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芳园西路40号 联系电话:010-64377788
国信业务:国信报告 国信数据 国信每日 国信咨询 国信项目 国信研究   如果您的网速较慢,请点这里:国信在线电信 国信在线网通 国信在线